高职研究
Higher Vocation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职研究 >> 正文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20年第03辑,总第139辑

日期:2020年03月11日   作者:    来源:       编辑:       浏览: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20年第0辑,总第13

◆论学校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

篇1 论学校文化建设

【作者】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大资深教授)

【出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003年3月我曾经在清华大学关于创办一流大学研讨会上作过一个简短的发言,叫做“铸造大学的灵魂”。我认为,“一所学校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底蕴。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学校的基础越深厚。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一所大学是如此,一所中小学也是如此。近几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被学术界和学校所重视,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建设学校文化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一、学校文化是什么?

为了说明学校文化是什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据说已有几百种之多。我认为,张岱年和程宜山先生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所下的定义最科学、最全面。他们说:“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为什么说这个定义最科学、最全面?因为它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分析了文化的内容和它的本质特征,既强调人类活动的成果,又强调人类活动的方式。人类活动的方式本身就是文化,不仅是他的活动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人类的活动方式既包括实践活动,又包括精神活动两个方面,是外显活动与内在活动的统一;活动成果也是多方面的,既包含着物质成果,又包含着精神成果。这就把文化说得很科学、很全面了。人类是由各种民族、种族、集群组成的?因此文化是各种民族、种族、集群创造的。因此?也可以说,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所以,具体文化形态总是民族的,又可以称为民族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不断积累,同时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

文化包含着多个层面,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二分法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三分法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分法则是在三个层面之后再加上行为习俗层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意识。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下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同样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学校文化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又称亚文化。它与社会主流文化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致的地方是学校文化总是处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之下,社会文化的任何变化都会迅速地反映到学校文化中来,学校文化总是反映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的地方是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群体以教师、学生为主体,因此学校文化总是有选择地接受、传播、批判社会文化。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批判和剔除有害于学生发展的社会非主流文化。

学校文化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学校文化具有教育性

任何文化都有教化的作用和教育的意义。但是社会文化对社会成员的教化作用大多是无组织、无意识的。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会对社会成员起到不良影响。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师(包括校长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有意识营造的,是经过学校师生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积淀起来的。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教育性。虽然学校文化也可能会有消极因素,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是要设法消除的。

(二)学校文化具有选择性

学校是传递文化的专门场所,但是它不是无选择地传递人类所有文化遗产,而是有选择的,并且经过一定的改造,然后才传递给学生。任何一种文化总是有精华和糟粕,学校传递的文化应该是文化中的精华,而不是糟粕。因此对已有的文化就要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例如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落后的糟粕,如重男轻女、不讲科学、不讲卫生、重人情轻制度等,在学校文化传承中就要批判和剔除;又如当前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有些文化如讲科学、讲民主、讲开放、讲效率的思想,我们应该大胆吸收,但是诸如个人中心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放任主义、物欲主义等就应加以批判和摒弃,不能让它们在青少年中漫延。学校中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都是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组织起来的,更是要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选择和编制。

(三)学校文化具有创造性

学校文化传统是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创造积累形成的,但学校文化不是静态不变的,不是消极地接受前人创造的传统,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形势创造新的学校文化。学校,尤其是大学,是创造知识的地方,是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观的场所。创新是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

(四)学校文化的个性性、差异性

一种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相同,学校文化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就体现在各校的办学特色上。通常人们对学校办学特色有一种误解,认为学校办一些特长班,或者组织一些特长的小组团队,就认为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其实,学校的真正的特色就在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上。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文化就不同,清华讲究科学、严谨,北大则继承蔡元培校长的传统,讲究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北京师大又是另一种文化,讲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突出了师范教育的特色。中小学虽然不像大学那样是文化的中心,但是由于各校的历史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办学的理念不同,各校文化也会有自己的特色。

(五)学校文化是冲突和融合的过程

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对立与统一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知与不知、或者知与知之不确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经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领悟,逐渐达到共识与融合。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学校文化发挥了教育年轻一代的功能。

二、为什么要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

学校本来就是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特定机构,学校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应有之义。但是,不是说,学校一建立起来就有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特定含义是经过全校师生长期的努力建立起来的具有本校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这种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学校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会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建设学校文化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文化具有统率的作用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例如把“爱一切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学校教师头脑中就不会有差生的概念,就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同学之间就会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如果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理念,全校师生就会处处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总之,学校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会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中。

(二)学校文化有着规范的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制度建设。学校经过师生的长期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它可以规范师生的行为。学校办事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如果学校缺乏制度建设,学校就会杂乱无章,遇事找不到人负责。学校的制度不是随意制定出来的,不是学校领导或者少数人制定出来去约束师生行为的。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文化,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是反映了师生的意愿,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这种制度才能被全校师生所遵守。

(三)学校文化具有激励的作用

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愿景、有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生活朝气蓬勃,会激励师生开拓进取,不怕困难,追求卓越,努力把学校的各项任务完成得出色。在这种优秀文化氛围中,全校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教和学,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

(四)学校文化具有熔炉作用

传统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文化如果形成了传统,就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引导着师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情趣和行为作风。师生会自动地,不用思索地按照学校的思维去思考,去行动。学校文化像一块学校的吸铁石,把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学校文化又如一个大熔炉,学校里如果来了一位新成员,立即会熔化在这个文化传统之中。

(五)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学校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承前人建设的成果,同时要创新,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不断创新。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要靠现在的在校师生。因此全校师生在创建学校文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教育。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前面讲到,学校文化与整个人类文化一样具有多种层面,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也要注意到这几个层面。最主要的是要建设学校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办学思想、教育观念首先表现在人才观上,即培养目标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毫无疑问,学校的目标是育人,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条大家都能背出来。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有的学校并不是这样,而是把目标放在追求升学率上。升学率也是需要的,没有升学率家长不答应,社会不满意。但是升学率是要建立在育人的基础上。育人,包括道德品质的形成、体质的增强,也包括知识的增长。在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以后,升学率也自然会上去。现在有些学校为少数尖子学生开小灶,搞特殊,恐怕不是在建设学校文化,而是在破坏学校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还体现在学生观、师生观上。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学生,哪怕他身上有不少缺点;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理解和信赖的、和谐的。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教育就能顺利进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我的教育信条,恐怕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建立的观念。

学校文化建设还表现在课程上、教学上。当然课程本身包含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但是全校师生如何来看待课程和教学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二种态度:一种是按部就班,上级规定什么课程学校就开什么课程,领导说怎么教就怎么教,缺少去认识探讨课程和教学的文化内涵;另一种态度是,认识到课程和教学是文化的载体,努力去探讨国家课程标准的文化蕴涵,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创设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中重视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重视价值观、思想情感的熏陶。

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什么是校风?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从思维方式来讲,就是学校怎么办,办成什么样子,有什么办学思路。治学态度表现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校风表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表现在领导班子身上就是有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没有人文管理的精神,有没有组织团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规划;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有没有敬业笃学的精神、教书育人的品质;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有没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等等。

优良校风不是一代人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代一代传下来,为全校师生所共识,形成传统。有了这样的传统,学校就有了灵魂。

学校的制度建设也很重要。有了制度就会有条不紊。学校工作的头绪很多,有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学校是人群集聚的地方,是最活跃的场所,有人群、有活动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学校要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使全校师生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是谁负责等等。制度明确,职责分明。制度的建设必须和办学理念相结合,而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也就是说,制度建设是服从于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也不是少数人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实践、总结、修订,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自觉遵守,形成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学校文化的物质建设包括校舍的建设、校园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外显的部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特别是要以学生为本。有些学校的建设只重视教室的安排,不注意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如把运动场地安排在离教室很远的地方,不便于学生课间、课后的活动,学生没有活动场地,而学校的运动场地利用率又不高,这就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主流文化?要让师生感到舒适、多样、整洁、欢快,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校要重视仪式、标志的建设。一条校训、一枚校徽、一支校歌往往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总之,要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教育意义。

学校文化要有特色。前面我们讲到一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办学的基本要求提出来的,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内容。但是各个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前面说到,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是几代人的努力积淀起来的。而各个学校的历史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积淀起来的文化传统也不同。今天我们提倡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说抛弃传统,另建一套,相反,就是要去挖掘历史传统,同时根据现在的办学环境、时代要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学校文化。因此,它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四、怎样建设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首先要认同社会的主流文化。当代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改革开放、继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精心策划,细心培育。首先校长要努力学习,了解学校的历史,挖掘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当前的形势和教育理论,认真思考办学思路,策划学校文化的建设,提出设想,和全校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然后精心设计,共同努力,把理念化为现实。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师生要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充实。

学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在我国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的今天,学习已经成为每个公民、每个组织的必需,学校应该成为学习的典范。通过学习求学校的发展,通过学习求师生的发展。使学习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篇2 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

【作者】朱发仁,傅新民

【出处】《职教论坛》2007年第2期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过程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建设,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到课程开发及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几乎没有人关注,这就是“专业文化”的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涵义及特征

(一)专业文化的涵义

所谓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普通高校的专业主要是按学科分类而划分的,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因此,学科文化是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而高职院校的专业主要是按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来设置,职业是专业的基础,但是职业只是社会对人们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分类,它不是学校教育的内部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不可能从事所谓的职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样,专业文化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专业文化的涵义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查到这方面的论述。在这里,我们试图比照学科文化的定义,将专业文化界定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特征

1.职业性。高职院校专业是根据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来设置,高职教育是有明确职业指向的教育,每一个专业都会明确的指向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有很强的职业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是指向相应的职业文化,服从于一定的职业文化的,呈现出职业本位的特征。专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都应来自相应的职业文化。专业的价值理念必须是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服务的,专业的内部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也必须符合相应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规范。

2.开放性。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相应的职业文化,这就要求专业文化有很大的开放性:一是专业文化内容要吸收职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二是专业文化建设过程要尽量依靠职业文化的环境,要让专业成员在职业情景中感受职业文化,来促进专业文化的建设;三是由以上两点可知,职业文化的优劣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相应专业文化的建设,反过来,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相应职业的未来从业者,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状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应的职业文化。

3.融合性。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生涯相协调,职业是人生的一种信仰,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而且无论什么职业,都具有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两个方面的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只有与高水平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等职业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最佳发挥。”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实践表明,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人格和人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层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二、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职业本位专业文化是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核心

有论者提出,高职院校要建立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那么,这种特色的主要体现就应该是在专业文化建设上,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正是校园文化的高职特色之所在。因此只有各个专业都建立了各具职业特色的专业文化,校园文化的高职特色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二)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开发等等。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成熟的专业,还应该有成熟的专业文化,优秀的专业文化是专业成熟的标志。

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传统的职业文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职业生活的需求,而新的现代职业文化又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目前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建立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培养一批打上专业文化烙印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促进新的现代职业文化的构建。

(三)优秀的专业文化是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1.优秀的专业文化能促进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优秀的专业文化有利于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具有极强的职业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优秀的专业文化与相应职业的职业文化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在高职院校开展“校企结合”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将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校企结合的效率,使高职院校能更大程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为专业建设服务。

2.优秀的专业文化能升化教师的师德,培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优秀的职业文化都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理念———敬业,敬业即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必备的也是其他职业应有的精神,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优秀的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能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的敬业精神,使敬业精神不仅体现在传统意义的教学岗位上,更能体现在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环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种带有职业性的特点的专业文化的熏陶,使专业教师能更快地成长,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

3.优秀的专业文化能使学生热爱自己现在的专业,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根据调查发现,敬业是大多数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无论一个人选择何种工作,成功的基础在于工作的态度,一个人对职业的态度决定了他在职业上的成就。热爱自己的职业是敬业的前提,因此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就是要使学生热爱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业,憧景自己未来的职业。高职院校通过建设优秀的专业文化,可以给予学生一种职业精神的熏陶和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专业文化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其它各项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文化渗透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场所的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等等之中。我们认为,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一)专业理念的提炼和实践

专业理念是专业文化的核心,是专业内部全体成员信奉并为之努力的价值理念,是为达到培养相应职业的合格人才这个目标而形成的专业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每个专业都应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理念,但是认识和明确专业理念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对专业的认识可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加以理解。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社会、经济和相关专业的发展,对专业的认识会不断升华和完善。并且在这诸多的认识中,哪些是基本的认识,哪些是非基本的认识,可能很多情况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形成共识。在专业教材和有关文献中,一般没有直接说明哪些是某某专业的理念,是统摄专业的灵魂。正因为如此,专业理念需要挖掘和整理,使其从隐形到显形,从而使专业全体成员能够明确专业的理念,通过专业理念引领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吸纳职业理念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的提炼,升化为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如果一个专业指向多个职业组成的职业岗位群,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理念就要在职业群中提炼出共同的本质的职业理念,再通过加工升化形成该专业的专业理念。例如护理专业,就要从护理职业的职业文化中,提炼出职业理念的核心内容,升化为专业理念。护理专业可以从以下内容中提炼、加工形成护理专业的专业理念:

1.南丁格尔誓言“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专业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及家务之秘密,竭诚协助医师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

2.医院的护理理念:

①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生理、心理、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整体,护理工作应以整体护理为原则,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人的需要。②护理程序是护理工作的基础,要做到对患者进行评估、诊断、制定预期目标和护理措施,实施护理和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③护士是健康服务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操作技能,全面的专业知识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④护理结果是使患者高度满意,对护理质量要进行定期的评价,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⑤人是平等的,护士对每个人,即不分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的人都给予同等的尊敬与护理。⑥清洁、整齐、舒适、安全的环境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条件。⑦护士与其他工作人员、患者家属及亲友的沟通与合作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从以上护理职业的理念中,就可以提炼出“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尊重人格,奉献爱心。”作为护理专业的专业理念。

(二)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也是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职业道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是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相对应的职业人的职业道德。在这两个方面,教师都应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对于学生来说,也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学生的身份,应该热爱自己所学专业,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二是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身份,首先要憧憬和热爱未来的职业,其次要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对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道德的教育,一方面可通过开设职业道德等人文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形成理性认识,萌发职业情感,为专业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工作中所要求和期望的职业行为奠定“知”和“情”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将职业道德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之中,使职业道德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避免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剥离。

每种职业的职业道德不尽一致,但职业道德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共同的,《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第29页报道: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在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尤为突显。其中责任意识( 77.18%)、敬业精神( 71.3%)和团队合作精神( 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位。目前很多职业所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又较薄弱,有待重点培养提高的职业道德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敬业精神。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职”是岗位,是一种分工,更是一种职责,要恪尽职守;“业”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事业,一种功业。敬业乃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诚信都是一种基本的职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应把诚实守信教育作为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企业员工必备的一种素质,也是对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可增强专业内全体成员的合作精神,增强专业的内聚力,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专业建设成本。同时学生在这种合作氛围中也能得到良好熏陶,形成善于团队合作的素质,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职业规范的认识和强化

职业规范包括职业人的规范和专业教师的职业规范。无疑,无论高职院校向行业企业借鉴了多少有益的东西,专业教学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模拟了职业工作过程,专业也不能与相应的职业同日而语,专业与职业存在天然的差别。但是,专业与职业又是密切关联的,学习某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相应职业的职业人,或者说,学生是准职业人。既然如此,应当尽量缩小准职业人与职业人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尽快地完成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因此,在专业文化中纳入相应职业规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将有助于实现这一转变。一般每种职业都有明确的职业规范,如护士在着装、说话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范。令人遗憾地是,在专业教学中,相应职业的规范并没有充分体现。这可能与目前仍然占重要地位的分科课程的设置有关,职业规范要么不适宜放在任何专业课程中,要么放在《职业道德修养》之类的较笼统的人文类的课程中,而使得职业规范的针对性不强,削弱了职业与相应专业的关联。

(四)职业情境的模拟和利用

建设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还应包含相应的职业情境的创建。这种职业情境可以从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途径是建立模拟的职业情境,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所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例如在护理专业实训室按医院的要求来布置摸拟病房、ICU、各种设施设备以及护理理念和各种操作程序等规章制度,机电类专业实训场所按工厂的模式进行布置,而且这些实训场所按企业(或医院)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即使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也应尽量营造一种职业氛围。第二种途径就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企业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更多的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例如,尽可能多地带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不仅如此,专业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学习、培训和顶岗工作,这些都将会大大提高师生的职业素质。

(五)优秀专业团队的建设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头羊,也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既要成为专业理论的专家,还要成为职业技能的能手;既要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又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成为全体学生和教师的模范和榜样。

2.专业梯队的建设。每个专业都要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职称都形成梯队的专业师资队伍。这支梯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拼搏精神、追求卓越和崇尚一流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只有建设出一支优秀的专业团队,才会有优秀的专业文化,也才能建设出品牌高职专业。

返回列表页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常德市人民路4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