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研究
Higher Vocation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职研究 >> 正文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19年第07辑,总第131辑

日期:2019年09月03日   作者:    来源:       编辑:       浏览: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19年第07辑,总第131辑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高职院校发展理念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核心议题

篇1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高职院校发展理念

【出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24期

【作者】王胜利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国家战略性指导文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建设规划》)。随之,一系列与之相应的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建设规划》在充分肯定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存在发展理念滞后,吸引力不强,行业企业参与度不足,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增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论述确定了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总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单纯侧重职业岗位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提升为市场需求导向的全面发展理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职院校。

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审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市场需求导向的全面发展理念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起步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大多数学校是政府行政权力的直接产物。学校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既不深刻,也不完整。十余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构建主要围绕从以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向以职业岗位能力本位的模式转变,基本上是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探索,完整清晰的市场需求导向的全面发展理念远未形成,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经常被忽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此相应,高职院校也面临生存发展新常态:生源持续萎缩,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值迅速提高,院校间竞争激烈异常;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迅速更新;社会城镇化进程纵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下的和谐社会构建对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此时,一些学校发展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管理水平低下、社会声誉不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现象愈发凸显。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新常态,高职院校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要在培育品德优良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公共服务需求提供服务,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完善高职教育体系自身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

《建设规划》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德育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社会所欢迎的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原则的具体体现。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所指出的:“教育就是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也可以说是实现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这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一些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多偏重于强调产业、职业标准等因素,对学生品德素质养成和综合素质提高一带而过。结果,一些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难以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无法顺利为社会所接受。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高职院校社会声誉的提高。

19世纪末,“威斯康星理念”使美国高校迅猛发展。然而,很多学校单纯应市场的需求将专业设置纳入了功利化轨道,学生被培养成了综合知识贫乏、眼光短浅的工具型职业者。20世纪中后期,苏联将高校的专业设置几乎全部机械地与行业企业对应,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证明,“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导向

我国能否从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实现技术升级、生产方式变革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同市场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高职院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规划》将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并将此确定为高职院校质的规定性和学校存在、发展的价值所在。随着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必须越来越多地承担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技术技能培训和良好社会氛围营造等重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和市场价值。

(三)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建设规划》确定了一项宏伟目标: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院校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所学校都要充分发挥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作用,将这个目标的实现作为自己的使命,承担起探索和推动这一宏伟目标实现的历史任务。高职院校要在完善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框架,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设置、指导、评估、拨款制度改革,探索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专本贯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德育工作进程等一系列自身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的探索中不断取得进展。

二、契合市场规则,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院校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院校内部的机构设置及权力分配、运行、激励约束结构,包括处理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构建契合市场规则的内部治理结构是高职院校提升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类型划分,高职教育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世贸组织则将高等职业教育列为服务贸易产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起相应的院校治理结构。但是,我国很多学校虽然处于市场环境之中,却没有建立起契合市场规则的内部治理结构,在战略规划、组织机构、分配机制、质量监控、效益评估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延续行政管理的框架模式,与市场规则相去甚远,人才培养模式很难符合市场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建构,首要前提是确认高职院校的市场主体属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和构建路径与模式。这也是《建设规划》要求高职院校遵循市场规则,以市场需求引导职业院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所在。《建设规划》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构建契合市场规则的内部治理结构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措施,很多方面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

第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设规划》将这个原则提升为高职院校构建内部治理结构的纲领性规定,要求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同时,规定了非常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例如,要求职业院校建立理事会或董事会,50%的成员要来自行业企业和社区;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50%的成员要来自用人单位。学校的理事会或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要依据章程和制度予以明确,以提高内部治理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打破学校本位观念,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到学校改革建设发展首要任务的高度,作为遵循市场规则办学的必由之路。针对职业院校的致命问题,福斯特指出:“职业学校固有的且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决定了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最终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第二,打破单一所有制形式,走出计划体制的框架。产权改革是高职院校构建契合市场规则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所在。《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在产权改革上打破计划体制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建立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尝试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办学方式。学校要积极与绩效优良行业企业融合,实现实质性利益融接,全面引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增强办学活力、动力;推进集团化办学,与行业企业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多主体办学模式,按照市场导向、合作互赢原则创新职业院校发展机制。《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到2020年,职业教育集团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逐步建成300个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80%以上。近年来,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迅达公司实质性合作共同创办电梯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社会资本参与的示范软件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以托管等多种方式创办教育集团、江苏民办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吸纳国有资本组建混合所有制学校等。

第三,以产权多元化办学模式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框架。针对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的高职教育模式的滞后僵化问题,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目前,政府治理结构改革逐步深化,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高职学校要在政府权力“负面清单”制度推进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共同参与机制,加快学校章程和制度体系的完善,形成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校负责人的体系结构,提高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四,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先进经验,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高职院校不应再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构建内部治理结构模式,而应系统学习借鉴国外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经验,以开放的精神和办法积极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国际化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不可逾越的过程。近年来,江苏、浙江、山东的一些高职院校与国外优质院校开始实质性深度合作,重点借鉴了国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和内部治理运行机制的合理做法,在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环节上初步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模式的运行机制,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迅速增强。

第五,依法办学,循序推进。构建完善的市场需求导向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绝非易事,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制度的彻底变革。这一进程既会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动力与活力,突破旧体制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桎梏,纳入按市场需求办学的正轨;又可能伴随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的理论研究、法律法规、政策配套还很不完善,学校教职工的认识也需要一个统一的过程。因此,学校既要坚定信心,大胆探索;又要有长期艰苦探索的准备,将困难和问题考虑充分,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依法办学,循序推进,不能超越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允许的范围,要经过长期的建设性工作才有达到最终目标的可能。

三、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市场供给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必然是学校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姜大源教授指出,职业教育的供给可分为两类,一类面向个体,向个体提供教育机会;一类面向劳动力市场,向劳动力市场提供教育产品——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国家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迅速落实,高职院校提供的很多服务已成为政府购买的重要项目,政府将对提供有效服务的学校给予资金、设备等公共资源。从这个角度讲,高职院校的供给有三个方面的市场:生源市场、劳动力市场、政府购买服务市场。衡量高职院校面向这三个市场提供的供给服务的质量标准体系,目前主要指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1.准确设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赢得生源市场

学生是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必然要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做出选择。毋庸讳言,在高等教育领域,不论是办学实力、管理水平、社会声誉,还是校园氛围、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学生对接受高职教育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学历层次提升的预期存在很多疑虑。同时,对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不予充分认可。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一直不强,很多学生选择接受高职教育是出于无奈。这些情况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在生源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生源极度紧张。据统计,我国中部地区一些省份2013年就有10%左右的高职院校因生源枯竭而难以正常运行下去。

这些学校生源极度紧张的根本原因是向生源市场提供了无效供给。其中既有方针政策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偏离了正确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因。高职院校应准确设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可出现根本方向的偏移。这也是高职院校学校章程、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首要问题。应以此为准则,将学校的资源集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提高管理水平等核心任务上,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条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最先进的实训设备构建校内实习实训系统;全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推进学生品德素质养成等方面工作。只有如此,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未来发展提升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改善加强招生工作,形成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逐步赢得学生的认可,在激烈竞争的生源市场中站稳脚跟。对生源充足的高职院校的考察中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是以准确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增强生源市场的供给有效性。

2.精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以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赢得劳动力市场

高职院校同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已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利益相关方,学校只有以提供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人才,才能为用人单位认可并赢得劳动力市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实施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建设规划》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模式的纲领性规定。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与市场标准错位,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环节停留在形式上,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专业课程建设偏离行业企业标准。

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不论是CBE、TAFE模式,还是社区学院、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模式,有两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借鉴:一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内容同教学实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衔接的工作系统,在精准对接劳动力市场与行业企业标准的基础上,学校严格按照论证程序确定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内容;二是教学实施工作主要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双主体或多主体实施,并根据岗位标准的变化随时调整具体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方法。国外院校上述做法类似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专业和课程体系内容的研发设计非常严谨规范,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充分论证。而且,学校、企业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人员全面参与调研论证。专业和课程体系一经确定,即进入产品制造——以教学实施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教学实施的重点是严格按照岗位标准将课程体系的内容合理组织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也印证了徐国庆教授的一个观点:课程组织和课程内容是实现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而课程内容组织的改革远比课程内容改革更为重要。尽管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也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仍然多是以学校为主体,同时参照了一些市场需求的因素。从观念上,没有将专业课程建设视为应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按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程序来做,结果在人才培养上难免出现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随着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多元化办学政策的实施和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应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将发展为产教融合型精准对接,学校也将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关键性可测量标准,彻底变革专业课程建设模式,切实增强劳动力市场有效供给能力。

3.精确跟进政府购买服务计划,以项目服务的有效供给获得政府公共资源支持

《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随着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逐步落实,市场化机制开始形成,政府以纯粹行政权力方式向高职院校投入资金的情况将逐步缩小。对高职院校而言,政府购买服务是指政府根据市场或政策法规程序,对完成的项目服务的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和相应的荣誉评价等公共资源。高职院校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基础性工作、承担为行业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从业职工的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革新、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与提升的具体工作,以及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展示、专业课程建设等具体项目。此外,政府在统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推进的一系列政策也包含了对学校直接的资金支持。如,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项目、学生就业行动计划、众创空间建设工程,等等。这些政策项目中均具有一定的政府购买高职院校服务的性质。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将赢得政府购买服务市场作为生存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列为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经高度重视争取这个市场,并且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一些学校并不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性。高职院校要认真研究政府购买服务市场的特点,把握其需求的基本规律,精确跟进政府购买服务计划,准确提供符合政府需求的有效供给。

篇2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核心议题

【出处】《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36期

【作者】李玉静 刘娇

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召开,大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使命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12月3日至4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局面”为主题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研究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聚焦若干专题,交流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征程。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第四届理事会顾问张天保,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继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顾问、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专家组组长刘来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部分副会长出席年会。来自全国各地方职业教育学会、行业教育协(学)会、学会内设机构,部分中高等职业院校、有关教育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和有关新闻媒体代表等共8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要实现哪些目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继平专门作主旨报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王继平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标志有三方面:一是中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一框架包括从学校职业教育到职业培训,以及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三是职业教育对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重要力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日益彰显。四是中国职业教育开放发展水平日益扩大,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成效都给予了较高赞誉,中国职业教育在学习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和特色,实现了走出去。

(二)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矛盾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一定位,王继平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界定。他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的职业教育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不优、不强、不活之间的矛盾。优质就是更好的职业教育和有用的职业教育,主要指质量发展。多层多样的职业教育与体系、制度有关,主要指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多层的、多样的,而我国目前还不能提供这样的职业教育。

(三)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实现新目标

王继平提出,根据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也要努力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到2020年,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二是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真正成为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国际标准的建设者、国际资源的提供者和企业国际化的协同者。三是到21世纪中叶,我国教育要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职业教育要走在世界前列,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元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要有新作为

王继平提出,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有新作为,应主要从五方面着手:首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这是十九大提出的任务,要从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出发,把实施机构和载体做强、做全,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基础能力,包括师资、管理、教育内部各要素,建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间、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间及教育与职业世界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机制,彻底解决职业教育的断头路问题。其次,提高质量。一是从老百姓接受职业教育的维度出发,职业教育要提供对老百姓有用的、需要的教育,要让老百姓学到真本事,切实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二是从经济社会的需求出发,职业教育要跟上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深化改革。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开启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在育人模式、体制改革方面实现突破。第四,强化服务。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注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到2020年,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职业教育要实施好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产业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五,扩大开放。职业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大地,服务于中国经济,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并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二、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

会议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分别就产教融合、体系建设、精准扶贫等方面安排了专题讨论,这些议题代表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关注点。

(一)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十九大报告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关注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是年会的一个专题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机械工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明指出,要从把握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要求,职业教育顺应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根本需求三个背景来理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志晶提出,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更加扁平化、小型化、分散化,甚至是跨国化。产教融合涉及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主体,产教融合未来要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认为,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复杂环境下,职业院校要努力形成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模式,其关键是创新行业服务导向、以教学为核心的创新技术研发模式,以及以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苏州江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振华认为,企业是职教的客户,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最后是为产业服务的,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发挥企业的作用,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发挥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发挥企业在师资建设中的作用;三是企业要为学生提供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岗位。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职业教育开放发展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输出和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年会专门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孟庆国认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面临三方面严峻挑战,一是缺乏双语师资队伍;二是缺乏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同的课程与教学标准;三是相关支持政策不健全。陈秋明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职业教育要服务优质产业走出去,并在这一过程中输出职业教育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模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总经理宋凯从企业和实践的角度谈了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策略。他认为,中国职业教育一定要与企业协同走出去,根本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企业走出去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二是职业教育可以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民心相通载体的作用。职业教育在走出去过程中,要有明确、精准的定位,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建议,国家应该在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走出去进行顶层设计。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学会轨道交通运输专业委员会主任王虹分享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走出去”的做法和经验:一是服务企业,在海外培养国际化人才;二是采用1+1或者1+N的形式进行海外培训;三是校企校的合作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岑咏介绍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实践的探索,学校成立了“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探索理论研究与实践办学共同走出去,已经为来自113个发展中国家的近2000名学员进行了培训。目前,学校多名教师远赴肯尼亚、贝宁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培训。

(三)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从终身一体的角度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拓宽职业院校面向全民的培训功能。但这一体系如何设计与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会议的核心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小鲁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整合是必然发展趋势。他强调把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整合放到国家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突出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辽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鸿认为,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建立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立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间衔接、沟通和融合的网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扬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就要坚持大职业教育观,整合、协调教育和人社两个部门的资源。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玉欢介绍了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实践经验。2017年,学校职业培训约22万人次,收入约2个亿,长期合作客户单位300余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研究员认为,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要搭建起国家资格框架,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四)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与质量保障

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及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8月,教育部举办了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发布会。根据发布会的论述,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基本形成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五部分构成的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并有效落实现有的标准体系,切实通过教学标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年会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认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是一条基本线,应该以标准规范职业院校教学的实施,按照标准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条件保障。但在标准实施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下问题:一是标准制订出来后,如何全面贯彻执行,上下如何联动?二是教学标准是基础标准,办职业教育不能低于这个专业的教学标准,那能不能高于,怎么把握?三是国家教学标准在学校如何落实,对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有什么作用?四是国家教学标准如何对接行业标准,行业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怎么进行动态调整?五是随着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如何使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对接甚至引领国际标准,通过教学标准推广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国川认为,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需要做好三方面,一是统一认识,二是做好宣传和解读,三是组织好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邓泽民认为,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出台是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标志,要掌握标准的六性,即基准性、包容性、发展性、工具性、评价性、协同性。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赵鹏飞校长介绍了学院伴随中国有色金属集团走出去,把专业培训标准送出国门的经验。他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应该要以中国的技术标准和职业标准作为基础。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于红军认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综合化,二是绿色化,三是技术更新,四是数字化和智能化,五是企业大学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五)职业教育助力扶贫攻坚

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技能提升功能,帮助贫困人口有效脱贫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会议专门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沈剑光提出,职业教育扶贫攻坚的关键是实现精准施策、精准落地。精准包括五个方面:精准到人,招生要招准;精准专业,专业要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精准技术技能培养;精准出口和就业;精准反馈。他建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以高职为龙头,中职和乡镇学校为主体,实现三级联动。广东省佛山市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盘日伟介绍了学校开展职教扶贫的经验。一是双零模式扶贫,即零学费入学、零距离就业。二是企业帮助扶贫,将扶贫工作从学校的单方教学转变为与企业共建互动。三是聚焦自治扶贫,培育发展潜力,始终把学生技能提升作为核心目标。四是健全机制,搭建平台,加强培训,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景春介绍了学校开展扶贫的做法: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精准社会服务。侯光介绍了北京商业学校对口帮扶云南保山地区的经验。他认为,职业教育助力扶贫一要坚持合力优势,二要开展志智双扶,三是坚持文化脱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左和平认为,职业教育在服务精准扶贫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构建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贫困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完善农业职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二是建立职业教育扶贫基金,建立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新型智库。

返回列表页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常德市人民路4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