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研究
Higher Vocation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职研究 >> 正文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20年第01辑,总第137辑

日期:2020年01月05日   作者:    来源:       编辑:       浏览: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20年第01辑,总第137辑

◆ 新时代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及其优化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现状及策略

1 新时代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及其优化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9期

【作者】刘凤兰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古今中外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较多,其中不乏经典。但是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人们对教育和教师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一、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解析

教师知识结构指教师为完成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的一系列文化科学知识及其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将知识自我转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后,经过教学过程输出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专业性与价值引领性的统一。高校教师知识属于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要求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务必有专业的精深性和广博性,否则,教师很难在某个专业或者学科领域进行持续拓展和深入研究,也很难运用自如、深入浅出地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单纯进行知识传授,而是涵盖了教书和育人的教育过程,更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成长引领和智慧启迪。其次,表现在实践性和建构性的统一。高校教师知识结构是集实践性、经验性、情境性为一体的知识,是个体化的,以隐性状态存在,是教师自己切身体验与体悟,取决于自主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积极内化与主动生成的过程。教师实践知识越丰富,在专业方面就越成熟,也越能建构有自己风格的知识结构和独特的教学过程。第三,表现在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统一。信息时代,教师在知识占有上的优势正在日益减弱,教师必须持续丰富、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动态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从新时代高校对教师普遍要求角度着手,是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最起码的要求。

1.过硬的政治素质是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政治素质过硬是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根本组成部分也是根本保证,高校教师务必要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师德师风,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立志成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使命。

2.精湛的业务能力是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主干

“学高为师”指的就是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才能堪当别人的老师。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高校的教师只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达到精通,才能够灵活应用,及时、准确、系统、有效地为大学生授业解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任何一门学科均不是绝对独立的,信息化社会,各个学科之间相互交错、相互融合更加凸显,教师需要有大数据的思维和眼光,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在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里辨别、总结、提炼与本学科有关的前沿知识并教授于学生,而不是固守一本教材、一个课件。

3.高超的育人水平是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实践手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育人水平,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班级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持续的学科发展研究能力等。甚至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应用多媒体技能也应该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储备,唯此才能实现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只有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诸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才能正确认知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育人水平,推动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完成有目标的任务中所具备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有所关联的知识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使得不同的教师在传授同样的课程内容时方式、方法、效果大不相同,体现在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有着高度的个体化。这样的高度个体化,在一定意义上掩盖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差异。有些高校教师就其拥有的知识结构,在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超的育人水平等方面并不理想,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但实践中,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及其优化并没有被高度重视,无论是高校还是教师本人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

1.教师的职业特点,阻碍了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的主动性

教师职业是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并且要求很高的职业,教育过程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陪养”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是帮助和伴随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可以说,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本来就是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过程。因为每个教师和学生均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能力倾向、认知风格、成长规律及将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心理与认知结构。并且每个高校教师所置身的教育环境和所面对的大学生也都是独特的。这样独特的、个性化的工作环境会造成高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形成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得教师自我发展缺乏主动性,合作意识不强。有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定位不准、认识不清,满足于现状,固守自己已有的授课风格和专业水平,甚至还不太认同其他教师的特点。还有的教师不愿意积极思考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愿意下功夫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知识更新缓慢。好多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不知不觉就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科甚至落后于学生。

2.隐性知识开发利用不够,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缺乏力度

高校教师拥有某种知识和观念而具有价值,但是他们的个人特质和潜在教育价值不可能完全地显现出来,有一部分可能会被抑制或者漠视。在教学中,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现在各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里,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综合体现,是隐性知识的实践显现。现实中,高校对于教师在上课的时间、地点、学生人数等课堂教学以及某门课程有教材为蓝本的课程教学等显性知识的管理比较易于实现,可以进行统一的规定、规划、安排甚至督查,而对于教师个体和群体的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不够,使得教师知识创新力度较为缺乏。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隐性知识本身是不易通过语言的转移和数字的量化,学校在组织教学、考核教师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要求和考核难以体现。因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任何创新都是通过教师独自完成的,相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讲授,有不同的效果,高下优劣之分恰恰正是教师隐性知识在个性化授课过程中的显化,造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开发。二是由于高校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组织文化及管理方式等,没有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其他更具有隐性的教育教学知识等方面提出特别多的要求和改善的条件。三是高校教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高校入职要求决定了高校教师更偏向于研究性型人才,而非专门有系统训练的教学型人才,不利于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丰富、流动与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高校教师知识创新。

3.评价机制不力,弱化了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的紧迫性

现行高校教师业绩的各项评价标准导致了高校教师只是按要求完成了既定教学任务,所追求的就是一学年下来没有什么大的失误甚至教学事故即可,至于督导、学生的评教过得去即可,并且最终要过得去,没有严格的奖惩机制,更谈不上有退出机制。理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二者相得益彰,教学相长。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在课堂中教什么、怎么教,都是教师说了算,所以,教师的职业才被人们看作是特殊的职业、崇高的职业,是最见人心的职业,是“学高”“身正”的典范。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正是利用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把课堂搞成一个死气沉沉、自说自话甚至误人子弟的地方。如前所述,显性知识的管理比较易于实现,隐性知识的管理难于实现,也使得教学工作成为最不容易被监督的工作。还有好多教师为了评专业职称就会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科研上,没有用较多的时间来研究教学过程本身以及作为教师如何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造成这些问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高校教师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和评价机制的无效性,以及教师过度追求知识目的的功利性,偏离了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的功能性目标,一定意义上弱化了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的紧迫性。其实高校教师无论是知名教授还是专家学者,其基本身份还是教师,主要的工作还是教书育人,任何的科研教研活动皆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以便其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的举措

第一,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为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指明方向。如何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新时代国家战略规划者必须思考、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政府要适应时代要求加快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指明发展方向。地方政府和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坚定不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政府、高校和教师三者的关系来看,政府向高校要办学成果,高校向教师要课堂成果、向课堂要教学成果、向教学要人才培养成果、从人才质量体现高校办学成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三者关系从横向看形成了环环紧扣、缺一不可、互为起点也互为终点的教育环节。从纵向看,政府处于顶层,教师处于基层,高校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对下实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真正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任务是由教师来完成。高校教师是国家教育教学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实施者,是国家所需要人才的成型锻造者。因此,政府应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加快理论创新,做好顶层设计,适应新时代提出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要求,指导和规范高校办学方向,为高校和教师发展提供更多更确实的保障。

第二,高校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为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创造条件、注入动力。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知识与传播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代际传承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知识密集型组织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体现的是高校的组织管理水平。因此,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优化本质上需要高校管理层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管理理念,确立教育管理目标,建立一系列有效管理机制。比如,建立与本学校、本专业相匹配的教师准入机制,不唯学历,还要考察教师所应具备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建立一套可持续实施的教师培训机制,帮助新入职教师进行角色转化、构建知识结构,加强教师定期培训,不断更新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使其紧跟时代发展、优化知识结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引入竞争和淘汰长效机制,激发教师自我优化的动力。

第三,教师要主动作为,积极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高校教师是知识结构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结构获得、运用和创新的主体,具有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师知识结构优化中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要素。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时刻谨记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至于优化知识结构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重点不在于方法和途径是否找得到,而在于教师本人是否愿意做。做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如何做好一个新时代高校教师,应该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时刻反省并积极用实际行动回答的时代之问。“立德树人”,“立德”在先。所以,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主动作为,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积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2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现状及策略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4期

【作者】雷炜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肇始于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会议和研究报告的提案评议。21世纪开始在我国得到广泛关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美国学者埃里克·霍伊尔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叶澜等学者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与专业成长不断提高的过程。一般而言,教师专业发展与我们通常所讲的教师职业发展有很大区别,主要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专业结构,最终掌握教师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部分的动态过程,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乎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以及高校未来,对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领域而言,有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研究少之又少。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职责使命大同小异,但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发明、应用的多重角色,其成长方式、专业要求、职业取向都与中小学教师有所不同,也就意味着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独特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教学、科研的双重性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天职,是高校教师承担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两大社会角色。不可否认,高校青年教师受过专门的学术训练,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潜质,但相当部分青年教师在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时并未有过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经历,使教师职业素养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关”面前有些力不从心。高校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高校青年教师只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探索精神、科学研究方法以及问题意识带到教学中去,将科学研究应用于教学,才能深入浅出地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播和交流。

2.内在的自主性、外在的差异性

“教师专业发展”侧重于教师自身内在的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建设。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同时也是自身专业建设的主体。自觉反思作为青年教师专业建设的内因,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桥梁。高校青年教师拥有自主反思能力,才是实现从“他驱”到“自觉”过渡的有效途径。具备了这种自主意识,并将专业发展内化为自身不断提高的动力,才能确保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不会流于形式,达到预期效果。高校专业类型繁多,不同学科专业千差万别,教师个体也同样存在差异。教师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对于同样环境有不同的认知、反应和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应尊重差异,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可以依据学科专业发展的特点,融合个体发展的需要,从而完善专业结构,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动态性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构成要素也具有差异性。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和升华,各阶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当然,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可能会经历一个挫折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总是处于直线上升的状态,而常常会处于曲线发展的状态中。例如,费斯勒教师生涯循环模型的职业挫折期就是教师在工作上遭遇挫折,工作满意度下降,出现“职业倦怠”。但最终追求自我实现和专业发展的教师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克服危机。在从事教学、科研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外部环境中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拓展实践经验、提升科研能力以及积累教学知识,从而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高校45岁(不含)以下专任教师一般占70%以上。高校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也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但从现实状况来看,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不同于早期的教师个体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不再是教师被动地接受外界所订立的专业标准,执行之并满足之,以此获得社会认同的过程,而是在尊重教师个人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提倡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从而进行主动专业化的过程,教师角色由此转变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良好的规划,他们往往忙于备课教学、论文发表、职称晋升等,将注意力过度集中于硬条件考核,忽略了专业发展的其他要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教师的职前培训,有的青年教师甚至对教师专业发展毫无概念。

2.教育教学能力不足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部分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多数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进入高校、走上讲台,他们虽然具备高素质、高学历,但社会实践锻炼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等相关知识,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高校青年教师授课的方式多是对自己学生时期教师教学行为的模仿,只关注自己要讲的内容,或是刻意套用某种授课形式,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忽视课堂反馈,缺乏反思;授课内容的编排无法与课堂情境、学生需求融合在一起,教学策略有待改进;等等。这就造成了学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普遍不高。教学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青年教师发展的瓶颈。

3.专业发展动力欠缺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高校师资总量与学生总量比例失调,师生比过高。高校青年教师承担了学校较多的教学任务,工作量过重,影响了其学术研究,对于其长期专业发展不利。从事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一方面有再深造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有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任务,压力过重,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后,又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如结婚、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等。加之当前高校教师的工资、津贴以及各类奖励大部分与科研和职称挂钩,青年教师收入普遍较低,生活经济压力大,无法安心教学与科研,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制度成因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1.一刀切的管理制度

许多高校实行教师统一考核制度,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资历、名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在评职、评优以及项目申请等方面无法与资历深的教授抗衡。此外,高校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基本采用同一标准,难以体现学科专业的特点,不符合青年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当前一些高校“过度鼓励科研”的机制下,部分青年教师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上,丧失了严谨的教学、治学态度。这种千人一面的管理制度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打击了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2.传统培养制度被弱化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往往采取助教制,高校青年教师从高校毕业到登上讲台上课往往需要三年时间,第一年当助教听课,第二年帮助导师批改作业,第三年才能上课,有一个较为完备的学习和培养过程。此外,还有教研室一起讨论、集体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老教师或者优秀教师对初任教师进行“传帮带”。现如今,这种传统优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资源稀缺的背景下被逐渐弱化,甚至丧失。高校教师渐渐变成了“个体户”,原有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被打乱,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原本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培养过程被省略。

3.缺乏足够的政策保障

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二是处于高校经济分配金字塔最底端的经济压力。这两方面问题是致使高校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高校青年教师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需要政策上的相对倾斜和支持。而现状是对高校青年教师政策上的支持越来越少,支撑保障的缺乏、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使青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而且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束缚了青年教师的手脚,让他们没有充足的动力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学能力。

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教师个人之事,也不是学校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青年教师自身的协调配合、协同推进,从而为青年教师创造多元、优良的成长环境,实现互利共赢。

1.健全相关顶层制度

要积极探索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规范,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规范。要根据国家制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岗位聘任制度改革要求,制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规范,明确划分讲师以及教授等不同级别教师的发展考核要求及评价标准,引导教师特别是广大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实践。其中,薪酬管理、职称晋升以及考核评价是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最为息息相关的三个制度层面。要在保证内部、外部公平的基础上,将教师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构建一个兼顾数量与质量、教育与科研的高校青年教师薪酬制度。职称评定与工资密切相关,高校青年教师对此十分重视,高校必须要健全高校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制度,为维护高校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提供有效保障。对其评价考核主体应多元化,包括学生、青年教师自身、同行、专家、学校领导等,但应以学生评价为主,兼顾教学、科研的评价考核标准。

2.实施系统的培养培训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在职攻读学位、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等。系统的专业培训有利于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提升高校师资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所谓的系统培训指的是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协同培训。岗前培训帮助青年教师理解高校教师职责,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职业理想的树立,使青年教师在明确岗位职责和自身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新入职教师、专业骨干教师、有待提高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促进各类人才多层次、多途径发展。关注教师的个性特点,根据教师需求制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要紧跟专业最新动态,培训方式上应更加灵活多变。

3.严格助教助讲制度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高校助教制度是科学有效的优秀教师培养机制,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资格要求,建立并严格执行助教制度。由于一些高校师资短缺,助教制度被逐渐弱化或取消,因此,要确保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任职期间的助教经历考核,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浙江省为例。该省为有效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岗位胜任力,切实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全省高校全面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把助讲制度作为教师参加职称评聘和相关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较为单一,多为以讲座为主的集体培训,内容偏重理论,实用性不强,无法体现专业特色,较为枯燥。高校要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开展基于教师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类活动,主动开发新颖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主题特色活动,提高活动的趣味性,让青年教师主动参与其中。在活动设计中还应考虑专业特色和实践性。例如,定期举办新入职青年教师教法技能比赛、新老教师技能切磋等,帮助青年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不足,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或者是相关领域教师共同参与科研课题;再或者是教师间课堂观摩、评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互动性的交流活动将有助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5.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内容丰富、速度快捷,这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高校要搭建专业发展资源平台,充分利用最新的教育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性的学习,丰富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果,提升专业水平。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芬兰建立国家高校教师发展网络联盟、全国高校教师发展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随着微博、微信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对青年人来说并不陌生,高校应充分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搭建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返回列表页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常德市人民路4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