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研究
Higher Vocation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职研究 >> 正文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21年第05辑总第148辑

日期:2021年05月29日   作者:科技处    来源:科技处       编辑:科技处       浏览:

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机理、问题与治理

◆[小资料]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1 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 机理、问题与治理

【作者】朱德全 杨易昆

【出处】《职教论坛》2020年第11

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作用,强调要“制订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免试入学政策,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具有“增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主建立合作关系的主动性、推动教学模式并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的功效,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指挥棒”及产教结合的“链接器”。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紧密相关,经济产业发展、职业技能大赛及职业教育教学三者之间在需求、标准、过程及评价方面也具有互融性,“产赛教”的结合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历经多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构建了校校有比赛、省省有竞赛、国家有大赛”的技能竞赛 体系之后,备受重视的职业技能大赛并未发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成绩及职业教育质量水平方面都相对落后。本文旨在通过对产赛教融合模式的机理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产赛教”融合模式的优化路径, 推动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改革目标提供新的思路。

一、“产赛教”融合的逻辑机理:一个结构性的分析框架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具有引导高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转变的多重功能;同时,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链接经济产业与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机制,可通过以大赛倡导的理念再现企业生产、以赛项的选择扩散新技术的应用、以赛场设计和比赛规则融入企业文化等方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因而,职业技能大赛又被视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但是,经济产业、职业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教学三者的链接关系具有复杂性,明确三者之间融合的机理是解决三者之间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优化的关键。从“产业一竞赛一教育”三系统的共同性结构来看,需求融合、标准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是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的关键机制。

(一)需求融合:产业链、竞赛链、教育链三链融合

产业链、竞赛链、教育链是三个不同的系统,三个系统之间各自的运行逻辑与发展需求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又有一致之处。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如影随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链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技术迭代更新加速;二是产业发展的形态、要素和过程日趋复杂;三是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结构、规模、质量都发生了质变,具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需求。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育链既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竞赛链中参赛选手的主要来源,也是满足产业链人才需求的供给方。

需求融合是“产赛教”融合的前提,以人才需求为联接点,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技能大赛三大体系之间产生了内存一致性,三者具备了内存的互融性。首先,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更新迭代会引起人才需求的变化,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大赛和学校办学是职业院校迅速了解产业需求的重要途径。只有以企业为主要表现的产业链与竞赛链和教育链的融合,企业储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企业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才具备可能性。其次,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教育链主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职教共同体去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链只有与产业链相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再次,以技能大赛为主要表现的竞赛链则以人才需求为中介,贯穿于产业、行业企业、学校专业之间。一方面,竞赛链以其竞赛理念、规则、设计等方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职业院校以技能大赛为标杆对育人环节逐一进行完善与修订,技能大赛已真正成为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 另一方面,技能大赛赛项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产业热点,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故而技能大赛已成为产业转型的风向标。综上,以人才供需为联接与中介,在人才培养、人才需求、人才供给之间,产业链、教育链、竞赛链“三链”在需求逻辑和动力逻辑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性与互融性。

(二)标准融合:职业标准、竞赛标准、教学标准“三维”融合

标准是所有系统的运行尺度。产业、竞赛、教育三个系统中,也都具有各自的运行尺度,分别为职业标准、竞赛标准、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是衡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也是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企业用人的主要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中关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依据,包括专业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在国家层面,教育部已出台了高职19个专业大类348个专业的教学标准,中职16个专业类73个专业的教学标准。职业竞赛标准即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它源于企业生产实践,重点考查参赛选手的职业素养、关键能力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学标准的引领,比职业教学标准的层次略高。在历经12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后,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竞赛标准体系,职业技能标准规范、测评规范、评分方案等均已较为完善,赛项的开发、选择、生效以及对应的职业和相关工作角色都已十分明确。

标准融合是“产赛教”融合的基础。在“三链”融合的前提下,以“产赛教”融合的价值目标为引领,三标准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可以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竞赛标准为依据制定职业教学标准,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竞赛标准的有效对接,从而在人才培养中实现满足企业需求的目标; 二是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要以企业岗位标准、职业竞赛技术标准为蓝本,实现课程标准、企业岗位标准与职业竞赛标准三者的对接, 从而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是职业院校的实训室标准要融合大赛训练场地标准、企业生产环境标准,从而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是职业院校教师标准要融合企业技师标准、教学能力大赛标准,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师资保障。

(三)过程融合:教学过程、赛训过程、生产过程“三域”融合

从过程来看,产、赛、教不仅是三个系统,也是三个相对独立但又具有内在联系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三个过程的初始环节,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以培养符合经济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其活动状态与时间流程是对产业过程的简单模仿。赛训过程是三个过程的中间环节,包括了从学生挑选到学生培训、指导以及参与竞赛的全过程,赛训过程的展开主要依据产业生产过程。生产 是三个过程的最终环节,指从产品投入前一系列生产技术组织工作开始,直到把合格产品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是教学过程与赛训过程的成果检验,生产过程是发生在院校内实习实训车间、生产型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及企业工作之中。职业院校学生只有在院校内外生产过程中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工作过程需要的技术或技能。

教学过程、赛训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表明,职业教育教学应该是跨界的“三域”融合的教学,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赛训过程及生产过程相互嵌入、相互融通,只有“三域”过程融合的教学才能实现教学、培训、生产一体化的目标。“三域”过程融合既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必须, 也是产赛教融合模式的核心环节。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做到“三域”过程融合,即要在教学内容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环境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开发上,要通过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再处理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学习任务,通过严格按照企业工作过程再处理的学习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其次,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完成上述学习任务,通过任务内化成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 要将技能大赛作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视赛的训练过程为不可替代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赛训过程中实现获得高水平的技能 、获取荣誉、增强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等多重目标。再次,在教学环境的建设上,按照“校内实训职业化、校外实习教学化、教学管理企业化、学习过程工作化”的原则,构建教学和大赛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利于学生接受岗位实务训练或仿真训练。最后,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校企互聘,实现企业技师、学校讲师、大赛导师三师融合。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便可实现教学过程、竞赛过程、生产过程等“三域”的有机融合,实现以生产过程和竞赛过程引领教学过程改革,达到生产、培训和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

(四)评价融合:职业证书、学历证书、竞赛证书“三证”融合

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对客体信息进行反馈的活动。评价会对人的行为与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在职业教育领域,评价可发生在产业、竞赛和教学“三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以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及技能大赛证书为表现内容的“三证”评价融合是在“三链”需求融合、“三维”标准融合、“三域”过程融合中的再一次融合。其中,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达到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的证明。学历证书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学生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证明。技能大赛证书是对选手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现参赛选手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三证”评价融合是“产赛教”融合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需求融合、标准融合及过程融合的反馈调节机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是“三证”评价融合的政策依据。“1+X”证书制度作为链接产业、竞赛和教学的重要评价制度,为“产赛教”三证融合构建了良好平台。从院校的逻辑来说,首先,职业院校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 参与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将证书和技能大赛赛项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做到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的有效对接。其次,职业院校可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和相关专业建设标准,改善实训条件,面向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评价工作, 从而做到过程与评价的有效对接。再次,职业院校可充分满足社会、市场和学生通过获取技能证书提高技术技能的需要,对新开发的、社会急需的或需要特别强化的技术技能及专业课程未涵盖的内容开展专门培训, 从而做到需求与评价的有效融合。以上行动,一方面可使职业教育主动融合到竞赛评价和产业评价的同时,使产业评价、竞赛评价可以更加有效地影响和引领职业教育的评价;另一方面随着“1+X”证书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以三证评价融合为行动的过程中,“产业一竞赛一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化,技能证书、竞赛证书、课程学分、期末考试等不同评价之间的“等值融通”践行有效,将对变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行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产赛教融合:从局部联结到整体变革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综上, 三链需求融合、三维标准融合、“三域”过程融合及“三证”评价融合的践行过程中, 产业、竞赛及教育之间实现了需求、标准、过程和评价的局部联结,从而使得“产赛教”融合不仅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理念创新,同时也成为一些区域的开拓性实践。

要素是构成整体的基本单元,产业、竞赛及教育之间在需求-标准-过程和评价等方面的局部联结终将促成职业教育在人才质量标准、资源整合、场域融通、人才共享等方面的耦合,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整体变革。从要素来看,“产赛教”融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整体变革可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职业标准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等的融合将促成人才质量标准的融合。二是将以“赛”为表征的竞赛过程(原则、标准、工具、资源、方法和评价)转化为学习过程。三是将以岗位群为表征的典型工作任务(标准、过程、方法、资源等)及技能大赛(标准、过程、方法、资源等)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如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模块化教学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融合。四是可实现教师、教练“技师”等“三师”的融合。五是实现实习实训车间、竞赛场景、教室等教学空间的融合。因此,在整体上,“产赛教”融合可成为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赛教”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使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多主体”育人,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供给与经济产业的人才需求高度匹配,这是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模式存在的价值逻辑。

二、“产赛教”融合的现实问题:现代化治理的实践反思

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虽然有供需、目标、过程和评价融合的逻辑机理,但三大体系毕竟存在着不同的运行机制、发展策略、行动准则、改革方式以及主体构成等差别。事实上,囿于治理逻辑、制度惯性和利益分配等原因,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面临着企业参与不够、院校教学落后、竞赛机制失灵等问题。

(一) 多中心治理与条块分割:企业参与竞赛、教学的问题分析

“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是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最理想的模式之一。但是,由于产业(企业)、竞赛和教育之间的治理逻辑和管理机制不同,产业所遵循的市场逻辑、竞赛所遵循的奖牌逻辑和教育所遵循的育人逻辑在自由博弈的格局中形成了多中心治理的格局,产业所依据的市场管理、竞赛所依据的行政管理及教育所依据的教育管理之间条块分割较为明显, 故而产赛教三者在融合过程中问题频发。其中,表现最甚的是在竞赛与教学的参与上“校热企冷”。

具体而言,一是在产赛教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及参与数量不够的问题。2018年的全国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近16000, 指导教师从1000余人增长至11000余人,主办单位由最初的11家增加到了35家。但是,合作企业却只有100余家,相对于师生参与情况,企业的参与显然不够。二是在“产赛教”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企业的技术、规范、过程难以完全融入竞赛的问题。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中,现代服务性产业赛项比重稳步提升,近年来占比稳定在一半左右; 智能制造、新技术产业赛项占比也较高,约为四成左右。但是, 由于技能大赛侧重于考核选手基本职业技能的特性与技术迭代升级速度加快之间的固有鸿沟,竞赛项目考核的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现象依然明显,尤其是最新的技术、规范 、过程等在竞赛中的融入显得较为乏力。三是在“产赛教”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企业参与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内容集中在课程开发(67.1%)、顶岗实习(80.6%)、招工用工(90.5% ),较少有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审议学校的办学方向(12.5%)、发展规模(15.3%)、专业建设(23.5%)、师资队伍建设(35.5%)等重大决策和问题。

(二)评价指挥棒与候鸟效应:职业教育追逐产业、竞赛的问题

作为“试金石”与“指挥棒”,职业技能大赛在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在评价指挥棒效应的影响下,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往往演化成了教育追随评价的“候鸟式信任”,存在着忽略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盲目追随竞赛需求和产业需求进行改革的情况。事实上,职业技能大赛具有高竞争性,实训设备、师资队伍、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和方法、心理素质和体能都将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成绩产生重要影响。但是,职业院校在竞赛指挥棒的影响下,忽视了竞赛与教学之间的差异,职业教育教学在竞赛训练中出现了过分重视比赛用时而忽视成果质量、过于重视技能及心理和体能训练而忽视选手的分工协作等问题。同时,职业教育教学中由于过于重视职业技能大赛,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连续内容缺失梯度、实施报告定位不准、“方案”“标准”不够规范、参赛资料关联性弱、教学设计模式化、模拟教学表演化、答辩环节应试化等问题, 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出现偏差。另外,以产业需要定格教育需求、以产业标准定义教育标准、以产业过程规范教育过程、以产业评价引领教育评价是当前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另一个重大困境,由于教育系统盲目地追随产业系统和竞赛系统,失去了对技术、工艺发展趋势的预测,在教学上处于“立足当下、忽视未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与竞赛需求的尴尬局面。

(三)金字塔原理与奖牌主义:技能大赛机制与产教融合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技能大赛在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覆盖全面、层次多样、规范明晰的制度体系,实现了从最初实行赛项分治、到2012年首次统一制定了 7项制度至如今的21项制度的大幅度变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施规划(2017-2020年)》进一步完善了大赛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盛行“奖牌主义”导向与相应的宣传致使在参赛选手的选拔上常采用“金字塔式筛选”方式,此种筛选方式最常见的弊端便是在校学生的参与率较低。在具体的选拔中,参赛选手要经历"职业院校初选一省市预赛一全国大赛”的多层选拔与逐级竞赛, 能参加省市级预赛的就已经是职业院校学生中的的佼佼者,而能参加全国大赛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加各级比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只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学生参与率低的问题也可从2012-2019年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名额分配与报名情况表中窥见一斑(见图1,略)。

精英主义的参赛体制不利于大规模培养高水平人才,奖牌主义的竞赛体制更影响了职业技能大赛的教育价值。在奖牌锦标赛制度的影响下,职业院校准备职业技能大赛均采取了"举校体制”, 但是"举校体制”的资源仅仅服务于少数选手的奖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意义不大。数据统计表明,有41.24%的学生认为参与大赛的意义是在大赛中获得奖项, 但是有20.84%的学生对大赛没有任何了解,有52.12%的学生认为参加大赛会促进学习。所以,"以赛促教”的机制在奖牌至上的不良导向中走向了"制度失灵”的困境。

三、“产赛教”融合的优化措施: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产赛教”融合是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改革试验,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促进三方需求互补、优势互补,推进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的现代化治理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向。

(一)专业跨界:融合产业逻辑、大赛逻辑与教学逻辑,建设专业群组

专业群是职业院校的核心枢纽和办学实体,因而,专业建设是"产赛教”融合的落脚点。首先,整合产业逻辑、大赛逻辑与教学逻辑,组建由职业院校牵头,职教专家+教师+企业技师+大赛专家+行政人员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从"产赛教”融合的角度,开展专业建设、技能大赛顶层设计。其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坚持需求导向,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要设置新专业,淘汰同质化严重、培养质量较差的专业。二是科学组建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单位优化专业结构,在保持主体稳定性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使专业关停并转有空间、新专业派生有基础,专业结构的生命周期更长。三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赋予和保障学生进校后再次选择专业的权力,倒逼职业类院校内部专业之间被动进行竞争性调整。最后,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上,要厚植职业素养,注重德技并修。是人才规格要能有效反映真实的职业岗位(群)要求, 将知识、能力、素养融为一体,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要将职业技能大赛包含的"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信念和态度。

(二)课程重构:整合企业资源、竞赛资源与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促进“产赛教”深度融合,在课程开发上, 以“广延课程”为基础, 整合企业资源、竞赛资源与教学资源,建构“宽与活”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单项课程结构和项目主题式的单元课程体系。一是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大赛组织在共享技术研发资源理念下,可以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或企业研发中心,共同致力于应用技术研发与产品转化,服务行业关键技术。二是构建课程与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包括题库、教材库、课件库、大赛案例库、在线开放课程等。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大赛专家等共同开发;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课程标准的制定要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应技能大赛标准,并遵循个体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三是构建实验实训与产研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实训基地校企共享平台,统筹协调校企闲置的实践教学资源,将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将技能大赛训练场建设和职业院校的实训场建设结合起来。四是构建文化资源共享机制。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大赛文化、企业文化三者属性相同,都能实现精神理念与行为实践的相互作用、协调统一,三者共享更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常规课程与拓展课程及其资源的整合,建构资源丰富、结构多元的课程体系,实现“产业一竞赛一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创生:落实课程思政、三教改革与三全育人,提高教学效能

教学是落实专业建设理念、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环节。新时代,职业教育“产赛教”深度融合需要创生教学过程,落实课程思政、三教改革与三全育人,提高教学效能。具体来说,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文化素养、职业精神,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衔接、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融通,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贯彻教学标准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职业教育“产赛教”深度融合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格式等,推动教学标准与产业标准和竞赛标准的融合。三是倡导使用内容形式与时俱进的新型教材。教材是人才培养的物质载体,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教材管理办法,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立体化”教材。四是创新灵活多元的有效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情境性、复杂性特点,在促进职业教育“产赛教”深度融合的教学中,职业院校要探索“行动导向”、项目式、情景式教学等新教法,大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

(四)师资共享:混编企业技师、大赛导师与学校教师,重组智力资源

企业技师、大赛导师、学校讲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促进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需要混编企业技师、大赛导师与学校教师,重组智力资源。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要充分发挥政策驱动力。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建立企业、学校灵活的用人制度。建立各级各类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共享数据库,人才标准和评价指标等,调整校企关系,推动人才共享政策贯彻落实。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拉动力、企业推动力和大赛支撑力,巩固人才共享各方的利益基础,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人才共享各方要制定流通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选拔标准、薪酬待遇和岗位评价等。建立服务企业制度,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企业需要开展服务,大赛主办方要广泛邀请行业、学校人员参与赛项设置、标准制订、成果推广等。三是从实践操作层面,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企业可以将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工作转移给学校或校企共同完成。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按照一定的比例设置岗位,聘用企业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并享受相关待遇;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大赛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教学改革。

()管理变革: 用好评价体系、赛事体系与信息技术,引领院校治理

评价与管理是促进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的重要机制。因此,用好评价体系、赛事体系与信息技术,引领院校治理是深化“产赛教”融合的重要改革路径。具体来说:一是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1”“X”的有机衔接,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二是完善三级竞赛制度, 加大校赛普及力度,经常性地开展校内教学“比武,有效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作用, 形成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各地教学行政部门(或教研组织机构)要把组织中职学校的市级比赛和职业院校的省级比赛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国赛引擎作用,进一步完善比赛和要求,调整名额分配、细化材料规范,严格审核要求、优化流程安排。三是深化竞赛、教学的治理改革。在教学常态中,合理开展教学比赛, 融合比赛与教学两张皮;在贯彻标准中追求特殊创新,研制具体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切合实际的特色、基于标准的创新。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用先进观念和先进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2 [小资料]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是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职业技能赛事。大赛是为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气,更好服务就业创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从2020年起,我国每两年将举办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


返回列表页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常德市人民路4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