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日期:2021年04月20日   作者:yxx    来源:yxx       编辑:医学系       浏览: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202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

专业代码   520101K  

系部公章




2021年4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临床医学(520101K

二、招生对象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医药卫生大类(52

临床医学类

5201

卫生(84

全科医师2-05-01-19

乡村医生2-05-09-00

临床医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医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医生

初始岗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

发展岗位:各级综合性或专科医院从事临床医疗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五、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卫生行业的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等职业群,能够从事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7)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医德医风

2.知识要求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必备的体育、军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环保、信息技术知识;

3)了解创新创业、职业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

5)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6)掌握预防医学、急医学和社区医学的基本知识;

7)掌握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知识;

8)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

9)熟悉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与服务模式、全科医师的临床诊疗策略;

10)熟悉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和中医中药知识。

3.能力要求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含英语读说听写能力);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5)能够对基层常见急危重症病人、意外伤害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初步处理和正确转诊;

6)能够进行基本诊疗技术操作;

7)能够合理使用临床常用药物;

8)能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9)能够开展卫生适宜技术服务;

10)能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日常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11)能够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实施人文关怀;

12)具有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能用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价值引领

本专业在对基层医疗卫生中心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共同论证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构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遵循“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并重”的原则,依据“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推行“1+1+1”院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学年在学校完成医学基础知识学习,第2学年在合作的教学医院完成临床专业知识学习,第3学年在医院完成临床实习。提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实践技能培养贯穿始终,构建与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2)夯实基础

构建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选修课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开设多门综合人文素质提升课程(在线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需求。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5门,专业核心课程8门,专业拓展课3门,专业选修课6门,专业实践课程2门。

3兼顾发展

根据行业需求变化,学生反馈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安排老师赴各行业单位了解行业需求变化以及对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了解实习生、毕业生对我院课程开设、实习安排、职业能力、技能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召开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听取专家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收集各任课老师的建议,之后汇总各方面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和修订。

2.课程设置总体情况

本专业的课程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两部分组成,共开设课程38门,三年总计2989学时,其中实践1571学时,占52.56%。开设公共基础课14门,共计800学时,占三年总学时的26.76%;开设选修课11(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计316学时,占三年总学时的10.57%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型

课程门数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实践学时比例(%)

公共基础课

公共必修课

9

628

372

256

40.76

公共选修课

5

172

114

58

33.72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

5

400

248

152

38.00

专业核心课

8

723

482

241

33.33

专业拓展课

3

122

74

48

39.34

专业选修课

6

144

128

16

11.11

专业实践课

2

800

0

800

100.00

合计

38

2989

1418

1571

52.56

课程模块占比表

课程模块

课程门数

课时数

占总课时比(%)

公共基础课

14

800

26.76

专业课

24

2189

73.24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1

316

10.57

(二)公共基础课

1.公共必修课

包括《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思想政治理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劳动教育》等9门课程。

1)军事理论

总学时:36学时。

课程目标: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课程内容:本课程通过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信息化战争、军事高技术、军事地形学、轻武器射击、战术、队列训练、综合技能九个方面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和实践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计划采取线上32学时,线下4学时完成教学任务。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平时到课情况(20%)、作业完成情况(20%)进行,占4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查,占60%。

2)军事技能

总课时:112课时。

课程目标:通过军训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加强作风建设、纪律教育,增强身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顽强的意志品格,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集中军训时间为14天112课时。

课程内容: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令为主,包括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令。

教学要求: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令、条例为依据,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训练和管理体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严密组织、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考核评价:一是内务评比。在军训期间,按照学院《内务评分标准》评选军训内务先进寝室给予表彰。二是会操评比。在军事期间,按照学院《会操评分标准》评选军事训练先进中队给予表彰。三是军训标兵。在军事期间,由教官推荐、学院军训领导小组审核,评选军训标兵给予奖励。四是总结汇演。全体学生参加阅兵式、分列式和团体表演。

3)安全教育

总学时:3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安全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安全基本知识,掌握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安全问题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安全问题的社会、校园环境;了解安全信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分类知识以及安全保障的基本知识。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危机应对能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报效社会建立“安全防火墙”。

课程内容:以《大学生安全教育》(陈翔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7月)为主要教材,其他参考资料为辅助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1.大学生安全教育概述;2.国家与社会安全;3.食品安全;4.住宿安全;5.交通安全;6.交际安全;7.人身安全;8.活动安全;9.逃生安全;10.财产安全;11.就业安全;12.网络安全;13.疾病防范急救;14.预防校园不良网络信贷。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和实践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计划采取线上20学时,线下4学时,实践8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通过入学教育、安全分析、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加大安全预防方法的学习,注意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拓宽学生视野并善于利用发生的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学生。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平时到课情况(20%)、作业完成情况(20%)进行,占4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查,占60%。

4)心理健康教育

总学时: 32课时

课程目标:课程从总体上使学生在心理及心理健康知识层面、认知层面得到改变及提高,使学生在自我认知、人际沟通、环境适应、自我调控等方面的技能及能力得以提升,以综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了解心理学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础知识;在技能目标上,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人际沟通及交往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在自我认知目标上,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有正确、适宜的心理求助及解决观,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及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自主塑造培养良好的积极、阳光思维及心态。

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总计32学时,线上、线下分别计14、18学时。皆于第一学年开设完成。定于第二学期开设完成。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及影响因素、异常心理及心理困惑、心理咨询及求助干预、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与心理健康、学习适应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恋爱与性心理及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及挫折应对、生命意义与危机应对等。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工作评价方案》文件中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及问题解决能力,集知识、体验及训练为一体的课程要求,课程教学将采取“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结合任务导向及项目驱动等教学形式进行。具体采用课堂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测试法、行为训练法、活动体验法等进行。

考核评价: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考核平时到课情况与课堂参与情况(45%)、线上理论学习度、作业完成情况及学习态度(25%)进行,占70%;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占30%。(5)大学体育

总学时:108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体育类相关的保健、营养及卫生等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提高医卫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学习以田径、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健身、体育舞蹈为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教师要熟悉及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掌握教学进度,备课要认识分析和处理教材内容,要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认真写好教案。不得随意更改教学内容,实践课因天气影响可根据计划调整上课内容。教学过程中要管教管到,实践课教师讲解示范要到位,要组织学生认真练习。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解示范教学法、纠错法、提问启发式方法。拥有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室内乒乓球馆、室内羽毛球馆、健美操房、形体房、体育舞蹈房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形式采用百分制,主要通过技能考核、平时表现和体质达标测试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占60%、20%、20%。

6)思想政治理论

总学时:148学时。

课程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本门课程贯穿在校两年时间,理论与实践深度相融共生,通过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担当品质、爱国精神、敬业责任及法治意识与医学行业的仁爱、人道主义精神、医患关系的法治建设等职业培养有机统一,推动医学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融合、同向同行,为健全德技并修及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课程内容:共开设三门课程。周两节,开两年四个学期。一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二年级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每一个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四周。并对应课堂理论教学完成专题论文、调研报告的实践教学任务,且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及“红色寻根”、“红色经典”等项目拓展校外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及其他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构建起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的可持续性学习迁移模式。课前充分发挥线上云课堂引导学生预习教材知识点、完成教师课前任务布置。课中以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及情景教学为主推进“学、思、做”一体式教学。课后以云课堂每课练习及每章测试为主,以拓展相关话题讨论、完成相关原著阅读与影视观看为辅,促进基础性知识与拓展研修内容的复合式延伸性学习。同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目的,以走向基层、走入社区为主要方式,采用素质拓展活动、小组访谈调研的模式,使学生在认识、交流、操作等各项劳动任务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考核评价:坚持统一闭卷考试与开放动态考核相结合,且注重动态过程性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由平时成绩、闭卷统一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考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养成等);考试占70%(总体考察知识运用及能力提升情况)。《形势与政策》课程成绩由四学期考核的平均成绩为最终成绩。

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总学时:32学时。

课程目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既强调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介绍与分析,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态度层面: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政策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三大部分,八个模块。第一部分是建立职业生涯与职业意识,包含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职业发展规划、就业能力提升、就业信息搜集与利用等四个模块。第二部分是求职材料准备和求职过程,包含求职材料准备与应聘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两个模块。第三部分是权益保护与职业发展,包含就业权益保护,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等两个模块。

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个”结合;开展以讨论辩论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实践法、个案咨询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智慧职教、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考核评价:采用课堂考核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考核方法。其中课堂考核包括出勤情况(10%)、课堂参与表现(10%)、课堂作业提交情况(20%),占40%;课后作业包括论文撰写、读书笔记、调研及社会实践报告、职业生涯规划书完成情况,占60%。

8)大学英语

总学时:112学时。

课程目标:课程以“实用、够用”为宗旨,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生活和医护情境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在日常生活对话中的基础英语词汇与语法知识;并能运用医护情境中常用的英语词汇与句型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能借助字典阅读简单的英语医疗器械、药品说明书等;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其文化自信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模块一:日常生活英语模块(如校园友谊、家庭温情、社会热点等);模块二:医护情景英语模块(如挂号、测量血压脉搏、感冒问诊,疾病预防等);模块三: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医药文化;模块四:英语综合训练(如语音训练、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级等)。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职教云、云班课等教学平台及其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线下课堂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在日常生活中和医护情景中进行简单的交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作风、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考核评价: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展示占30%、期末考试占50%。

9)劳动教育

总学时:16学时。

课程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塑造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劳动习惯等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精神。让学生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新时代关于劳动教育的最新思想。

课程内容:课程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劳动理论,包括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习惯、劳动素质等;模块二为劳动实践。

教学要求:理论以线下或线上形式开展,实践以班级、社团等形式开展环境保洁、社会实践、农业生产、医卫公益、仪器设备维保等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劳动岗位上进行锻炼,亲身参与劳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了解劳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了解岗位分配及岗位任务和要求,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形式采用百分制,主要通过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平时表现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占30%、30%、40%。

2.公共选修课

包括《信息技术》《大学语文》《创业基础》、选修课一、选修课二等5门课程。选修课一、选修课二由学院统一在第二、三学期开设,每个学生选修两门,其中一门必须为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

1)信息技术

总学时:64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职业信息能力培养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为其专业服务。本课程以真实的大学校园为背景形成了“我的e海导航”、“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班级”、“我的大学专业”、“国一通关攻略”五大教学模块体系,并构建了基于师生互动真实情景的32例教学实践项目,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实施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能基本了解国内外最新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为其将来从事的职业打下良好的信息素养基础。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计为五个模块。模块一:我的e海导航——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网络应用。模块二:我的大学生活——玩转文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三:我的大学班级——玩转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模块四:我的大学专业——玩转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模块五:国一通关攻略——计算机国家一级等级考证。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云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线下课堂内则通过教师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突破重、难点,课后进行拓展技能训练,能力提升。主要采用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情景引入教学法、电子教室控制讲练结合法、精讲剖析法等。教学环境需安装有Windows10和Office2016的计算机机房进行教学,并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电子教室等教学相关管理软件。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学习纪律与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由教师和学生(互评)共同评定,占30%;MOOC平台教学视频学习情况、作业测试完成情况、讨论参与情况等,由学生(互评)和智慧职教平台共同评定,占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上机测试考核,由机器阅卷,占40%。

2)大学语文

总学时:1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经典选篇,激发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知识,提高和强化对汉语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标准。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七个模块。模块一是国家至上;模块二亲情永恒;模块三爱情之路;模块四世间百态;模块五文以载道;模块六杏林撷英;模块七躬行践履。

教学要求:课程依托云课堂智慧职教学习平台,将所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教师利用平台,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相结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导入、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模拟医务工作岗位氛围,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考核评价: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30%、课堂展示占30%、期末考试占40%。

3)创业基础

总学时:3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是创新的内涵;模块二创业活动;模块三创业项目书的撰写。

教学要求:《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考核平时到课情况(10%)、课堂参与情况(10%)、作业完成情况(10%)及学习态度(10%)等进行,占40%;终结性评价为完成项目策划书,占60%。

(三)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5门课程。

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总课时:128课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各个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各结构相互毗邻关系的理论知识,并了解国内、外解剖学科发展动态,解剖学新理论与临床技术应用的信息,为临床工作或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认识到人体结构与临床应用技术的紧密联系,在临床工作中具有独立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培养出具有优良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学生,为临床基层培养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实用性人才。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两大模块,模块一是系统解剖学,包含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模块二是组织胚胎学,包含基本组织、消化组织、呼吸组织、泌尿生殖组织、脉管组织、皮肤内分泌组织、胚胎学。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验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拥有大体互动解剖教室和显微镜互动实训室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联考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参加教学联盟的联考,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联考成绩占70%的比例,平时到课情况和参与情况占10%,作业及测验占2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2)生理学

总课时:64课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人体各系统主要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机制、条件及其规律。掌握内外环境变化对正常功能活动的影响及各指标的变化。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能解释常见的正常功能活动现象及各功能活动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认识反应正常功能活动的指标;能学会检查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一些测试方法,能客观观察并正确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能根据生理学相关知识为判断血、尿等检验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医学、珍爱生命、增进促全民健康的医疗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具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理论部分,包括总论、细胞生理、血液生理、循环生理、呼吸生理、消化与吸收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肾脏生理、感觉器官生理、神经系统生理、内分泌生理、生殖,模块二为实验部分,包括反射弧的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ABO血型的测定、蛙心波动的观察、人体心音听诊与动脉血压测量、人体肺通气功能测定、影响尿生成的因素、感官实验。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及其他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教学模式,选用与理论讲授+实践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用生理学知识为医学检验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采用案例分析与讨论、边讲边练、角色扮演、现场教学、仿真模拟等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教学资源,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本成绩评定包含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作业、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课堂技能操作抽考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5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3)生物化学

总课时:64课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熟悉人体的化学组成与遗传物质的组成;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遗传信息的基本传递方式;对临床医学中典型疾病的发生机理能用生物化学知识从理论上进行基本阐述;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了解对生物化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事迹,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方式与积极的合作意识。

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其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是课程重点之一;第二模块是物质代谢与调控,包括生物氧化、糖类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其中糖类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是本课程重点;第三模块是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包括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基因表达调控;第四模块是重要器官与系统的生化,包括肝的生化、水与电解质代谢。

教学要求:教师要求备课准备充分,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智慧职教平台、微信及其他的网络教学资源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设备齐全(验证性实验)的生物化学实训室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及非正态分布方式(主要用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平时考核,包括上课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及学习态度等,占总评30%;实验部分,占30%;期末理论考试,占4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4)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总课时:64课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重要的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HIV等)及常见的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诊断与防治;熟悉免疫应答的过程及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疾病等,掌握免疫预防、免疫治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诊断常见的疾病以及对疾病进行解释和分析,保障人民健康服务;强化无菌观念,严守无菌操作规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正确处理和分析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勤奋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发展医学事业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课程内容:全课程分为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三大模块,把细菌、病毒和免疫学基础三大内容作为重点,并适当突出长期肆虐及近年新现再现的感染性疾病病原的教学。其中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个小模块,人体寄生虫学包括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三个小模块,免疫学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和免疫学应用六个小模块。

教学要求: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教学模式,以启发式、学导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案例分析与讨论、边讲边练、演示操作等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教学资源,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从知识、技能、态度等多方面评价学生。成绩评定包含三部分:平时考评占30%,包括考勤、作业、课堂提问情况、学习态度等;理论考核为闭卷笔试,占50%;实验技能考核占2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5)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总学时:80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与观察方法;正确识别并描述各种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各种常见病的特征性病变及主要病理过程和病变机制,具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具有多渠道获取、有效筛选、综合处理各种医学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对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防治,具有基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掌握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联系与检验技术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及遵纪守法、团结合作、虚心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具有协作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两个大部分,一部分是病理学,包含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第二部分是病理学生理学,包含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休克、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验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拥有多媒体教室、显微互动实验室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考核平时到课情况、课堂参与情况(10%),作业完成情况(10%)及学习态度(20%)进行,占40%,终结性评价是期末理论考试,占6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2.专业核心课程

包括《药理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预防医学(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内科学(含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各论》《妇产科学》《儿科学》等8门课程。

1)药理学

总学时:85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学会书写和分析处方,并具备初步观察药物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的能力。为学生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社区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团结协作、不怕苦不怕脏、大无畏的精神。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个模块。模块一是总论包含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模块二是神经系统药理,包含局部麻醉药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模块三是内脏系统药理,包含泌尿系统药理、消化系统药理、呼吸系统药理、生殖系统药理;模块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包含拟组胺药和抗组胺药;模块循环系统药理,包含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心血管系统药理;模块内分泌系统药理,包含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甲状腺激素类药与抗甲状腺药、降血糖药;模块化学治疗药物,包含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病药抗恶性肿瘤药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验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实验探究式等,拥有多媒体教室、机能实验室、虚拟实验室、人体生命科学馆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多方面评价学生。成绩评定包含三部分:平时成绩占20%;项目完成情况20%;期末闭卷考试占6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2)诊断学

总学时:144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在专业技能上达到5会,即会采集病史,会进行体格检查,会看辅助检查结果,会运用诊断方法分析病史资料,会书写病历。教学过程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将人文关怀、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根据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党和国家的医疗政策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医学内涵来选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的零距离对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本课程构建了7大学习模块。模块1为常见症状;模块2为体格检查;模块3为实验室诊断;模块4为心电图诊断模块5为影像诊断模块6为常用诊疗技术模块7为临床诊断方法与病历书写。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践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PBL、CBLT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

考核评价:将课程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两部分。教学评价由医院、同行教师以及学生等分别对学生的诊断学基本技能、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教学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成绩评定包含三部分:平时成绩占20%(学习态度、线上及线下作业完成情况、随堂抽查和职业素养养成);技能操作考核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6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3)外科学总论

总学时:48学时。

课程目标:《外科学》总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本门课程主讲外科总论,研究外科学发展、外科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情况、外科麻醉监护、外科感染、疼痛、创伤、营养等处理、以及外科肿瘤、微创等发展,通过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实习等,使学生掌握外科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具备临床外科常见临床症状处理能力及掌握基本临床操作技能;逐步认识、掌握外科疾病变化情况及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为临床医学生在基层医院外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更好的胜任外科工作岗位。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六个模块。模块一是外科发展和无菌术,包含外科学发展史、无菌术、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模块二是外科体液变化,包含外科体液失衡、输血、外科休克;模块三是外科手术支持,包含麻醉,疼痛治疗、监护与复苏,围术期处理,外科代谢与营养支持;模块四是外科创伤与感染,包含外科感染,创伤,烧伤、冻伤、咬伤;模块五是外科肿瘤;模块六是外科移植与微创发展,包含器官、组织、细胞移植,外科微创技术。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腾讯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对外科常见疾病的认识。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线上交流,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视频了解感官认识,课后作业练习巩固和拓展知识;线下课堂采用案例分析与讨论、PBL、CBLTBL教学、边讲边练、角色扮演、现场教学、仿真模拟、临床技能训练等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本课程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两部分。教学评价由医院、同行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对临床外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教学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成绩评定包含四部分:平时成绩占20%(作业、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技能操作考核占20%、临床案例分析考核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4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4)预防医学(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

总学时:7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根据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的流行学特征,制定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计划与措施;能对人群的职业环境、生活环境和食品安全等进行卫生监督及人群的健康教育;能掌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不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项目的对象、主要内容和工作流程。能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其结果的解释和表达;能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信息采集、整理、录入、存档和随访等技术服务。具有树立以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大卫生观,并具有救死扶伤和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等。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两个大模块,模块一是预防医学,包含三大卫生(绪论、合理营养指导、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和应用方法学(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和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模块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含人群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路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验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拥有多媒体教室、卫生统计学实训室和卫生学实训室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考核平时到课情况、课堂参与情况20%),作业完成情况10%)及学习态度10%)进行,占30%,终结性评价期末理论考试,占6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5)内科学(含神经精神病学)

总学时:150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秉承依托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结合执助考证、着眼职业能力的设计理念,实现“需与求、教与学、学与用”的一体化教学。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诊疗思维方法,能对内科常见病进行正确的病例分析并拟定合理的诊疗方案,为学生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社区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将人文关怀、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共分十大模块,涵盖九大系统疾病和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前九大模块阐述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等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及危、重、急症的初步诊断和处理。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包含临床见习、病例分析和常用诊疗技术等。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践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考核平时到课情况、课堂参与情况、线上及线下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进行,占20%;终结性评价包括病例分析考核和期末理论考试,分别占30%和5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6)外科学各论

总学时:84学时。

课程目标:《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本门课程主要研究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通过理论学习、见习和临床实习等,逐步认识、掌握各个系统常见外科疾病,具备临床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预防能力,以及各系统危、急、重症外科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为临床医学生在基层医院外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更好的胜任外科工作岗位。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个模块。模块一是颅脑疾病,包含颅内压增高和脑疝颅脑损伤。模块二是乳甲外科疾病,包含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模块三是胸部疾病,包含胸部损伤胸壁、胸膜疾病肺部疾病,食管疾病。模块四是腹部疾病,包含腹外疝,腹部损伤,胃、肠道疾病,肝、胆、胰腺疾病。模块五是周围血管疾病。模块六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包含泌尿、男生殖系统检查,泌尿系统损伤,泌尿系感染结核,尿路结石,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统其他常见疾病。模块七是骨外科疾病,包含骨折概论,脊柱、四肢、骨盆骨折,关节损伤,骨折现场急救,颈肩痛和腰腿痛,骨肿瘤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腾讯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对外科常见疾病的认识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线上交流,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后作业练习巩固和拓展知识;线下课堂采用案例分析与讨论、PBL、CBLTBL教学、边讲边练、角色扮演、现场教学、仿真模拟、医院见习等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收集大量的临床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本课程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两部分。教学评价由医院、同行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对临床外科各系统疾病的诊疗能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教学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成绩评定包含三部分:平时成绩占20%(作业、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临床案例分析考核占30%;期末理论考试占5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7)妇产科学

总学时:70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变化、妊娠生理、孕期监护、正常分娩处理、产褥期和新生儿处理的方法;正确进行异常分娩、病理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及预防;掌握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做好妇女保健。为学生从事基层临床医疗妇产科医师岗位提供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支持,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医德医风。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五个模块。模块一是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包含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殖系统生理。模块二是妊娠分娩处理,包含妊娠生理、妊娠诊断、产前检查、正常分娩、正常产褥、孕期出血性疾病、妊娠特有疾病、异常分娩、分娩并发症。模块三是妇科疾病诊疗,包含妇科病史及检查、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女性生殖器肿瘤、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月经失调。模块四是计划生育。模块五是技能操作考核。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腾讯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妇产科操作技能。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中进行线上实时交流、边讲边练并发起讨论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后采用作业、练习题、测试、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巩固知识;线下课堂采用PBL、CBLTBL教学、现场教学,穿插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角色扮演、仿真模拟、医院见习等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同时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本课程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两部分。教学评价由医院、同行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对临床妇产科疾病的诊疗能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教学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成绩评定包含:平时成绩占25%(作业、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技能操作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占35%;期末理论考试占4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8)儿科学

总学时:70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婴幼儿喂养方法,掌握儿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疗及预防方法熟练操作儿科常用诊疗技术,为学生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社区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关爱患儿、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团结协作、不怕苦不怕脏、大无畏的精神。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是儿童保健,包含小儿年龄分期及保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儿科疾病防治、营养基础与婴儿喂养、营养障碍性疾病。模块二是新生儿诊疗技术,包含新生儿特点及护理、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败血症、蓝光治疗仪与温箱的使用。模块三儿科常见病诊疗技术,包含遗传代谢免疫感染、呼吸、消化、循环、泌尿、造血、神经系统疾病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验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PBL、CBLTBL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拥有多媒体教室、儿科实验室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成绩评定包含四部分:平时成绩占10%(作业、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课堂技能操作抽考占20%;案例分析考核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5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3.专业拓展课程

包括《中医学》《传染病学》《急救医学》等3门课程。

1)中医学

总学时:48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藏象、六淫、中药、方剂、经络、针灸等基本知识有初步了解;能够学会简单的针灸、拔罐等操作;能正确认识祖国传统医学,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大模块,模块一为中医基础理论,包含中医学导论(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概述、脏腑、气血津液);模块二为中医诊断学,包含病因病机(外感病因、情志、继发及其他病因)、中医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医预防与治则(中医预防、中医治则);模块三为方药基础,包含中药学基本知识、方剂学基本常识;模块四为中医非药物疗法,包含针灸学基础(经络、常用腧穴)、常用中医外治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投票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验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拥有多媒体教室、中医实训室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考核平时课件学习情况(20%),到课情况、课堂参与情况(30%),作业完成情况(20%)。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技能与理论考核(3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2)传染病学

总学时:3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在专业上具有对常见传染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形成对常见传染病进行正确诊断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具有指导人群预防传染病的能力。教学过程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将人文关怀、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根据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党和国家的医疗政策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医学内涵来选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的零距离对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本课程构建了6大学习模块。模块1为传染病学总论,模块2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模块3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模块4为蠕虫感染性疾病,模块5为医院感染,模块6为操作技能。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践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PBL、CBLT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

考核评价:将课程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两部分。教学评价由医院、同行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对临床传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教学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成绩评定包含两部分:平时成绩占70%(作业、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期末闭卷考试占3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3)急救医学

总学时:4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正确运用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能够对常见危重症疾病、意外伤害与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快速准确急救。培养敏捷、精准、果敢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病情观察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学过程融入思政元素,将人文关怀、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医学内涵来选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的零距离对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本课程构建3大学习模块:模块1为危重疾病急救,学习常见危重疾病的急救基本流程、技术和要求;模块2为意外伤害急救,学习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基本流程、技术和要求;模块3为突发公共事件急救,学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疫情暴发等突发事件的集中抢救、合理调度。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践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PBL、CBLT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

考核评价: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由医生(教师)、学生、服务对象、教学平台分别对学生进行评价,占总评的70%。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技能与理论考核,占总评的3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4.专业选修课程

包括《医学遗传学》《全科医学导论》《皮肤性病学》《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等4门课程。

1)医学遗传学

总学时:1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常见遗传病和遗传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为遗传病以及与遗传相关疾病提供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科学手段,并向服务对象进行婚育和遗传咨询,从而为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做出贡献。能掌握细胞分裂、遗传学三大定律、系谱分析等遗传学基础知识;能熟悉常见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病风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乐于分析的精神,为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务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为遗传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遗传病两大模块,把基因、染色体、常见遗传病三大内容作为重点,并适当突出系谱分析、遗传咨询、遗传筛查的教学。其中遗传的基本知识包含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常见的遗传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其他常见遗传病、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与优生。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中国大学慕课等优质线上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前利用线上资源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验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拥有多媒体教室、遗传学实训室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将课程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两部分。教学评价由同行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教学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成绩评定包含三部分:平时成绩占40%(线上线下作业、小组汇报情况、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案例分析考核占30%;期末考查占3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2)全科医学导论

总学时:1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知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处理临床问题的原则;培养对全科医学的兴趣,真正理解以人为中心以及防治结合的医疗照顾理念;懂得全科医疗服务在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功能、地位,全科医生是高素质的基层医生。为选择全科医生作为终身职业或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沟通和协作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是全科医学概述。模块二是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照顾、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模块三是全科医学与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全科医疗的诊疗模式。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腾讯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讲授、理实一体等),选用与行动导向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健康档案建立及医患沟通等技能。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中进行线上实时交流、边讲边练并发起讨论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后采用作业、练习题、测试、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巩固知识;线下课堂采用PBL、CBLTBL教学、现场教学,穿插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包含:平时成绩占40%(作业、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临床案例认识、分析考核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4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3)卫生法规

总课时:16课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系统地阐述我国卫生法律、法规、规章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促使医学生了解我国卫生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树立卫生法律观念,提高医学人文素养,依法行医,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能够牢固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养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务工作者。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计为两个大模块,模块一为理论相关的卫生法律制度,包含卫生法的概念和内容、医事人员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传染病管理、药品管理方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模块二为案例讨论分析,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处理方法与预防措施,选取经典案例或生活常见案例学习。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验课堂重在启发式引导和提问互动等方式。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案例讨论分析等,拥有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考核平时到课情况10%)、课堂参与情况20%)、作业完成情况20%)及学习态度20%)进行,占70%终结性评价期末理论考试,占3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4)医学人文

总课时:3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新的医学模式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医学人文理念、医学人文内涵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社会和时代进步需要的、具备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精神品格的医学生。为学生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社区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体现了21世纪医学时代精神。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两个模块。模块一是总论,包含绪论、医学人文素养概论;模块二是医学人文素养的基本理论,包含医学伦理学素养、医务语言学修养、医学心理学素养、医学美学素养。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精神品格。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及视频;课中进行线上实时交流、边讲并发起讨论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后采用作业、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巩固知识;线下课堂采用现场教学,穿插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角色扮演、医院见习等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同时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考核平时到课情况、课堂参与情况(20%),作业完成情况(20%)及学习态度(20%)进行,占60%,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占4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5)皮肤性病学

总学时:3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皮肤相关解剖知识与生理知识;掌握皮肤疾病及性病的主要症状、主要诊断方法;掌握常见皮肤疾病及性病的临床表现;熟悉常见皮肤疾病及性病的治疗方法。能对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瘙痒性、色素性皮肤疾病以及皮肤附属器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能对常见性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具备保守医疗秘密的职业道德;具备严谨、勤奋、不怕脏、不怕苦的学习态度;具备“医者仁心”的人文关爱及奉献精神。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三大模块。模块一为总论,包含皮肤相关解剖与生理,皮肤性病主要症状、体征及诊疗方法。模块二为皮肤疾病,包含病毒性皮肤疾病、细菌性皮肤疾病、真菌性皮肤疾病、瘙痒性皮肤疾病、皮肤附属器疾病、色素性皮肤疾病。模块三为性传播疾病,包含梅毒、艾滋病、淋病、尖锐湿疣。

教学要求: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讲授及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采用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成绩评定包含三部分:平时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30%(作业、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案例分析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4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6)眼耳鼻喉口腔科学

总学时:3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的常规操作技能。能对常见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培养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规范安全意识及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是眼科学,包含眼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常用检查法和眼部常见疾病(结膜疾病、角膜疾病葡萄膜炎、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模块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包含耳鼻喉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常用检查法和耳鼻喉常见疾病(鼻疖、鼻息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咽癌喉阻塞、气管切开术)。模块三是口腔科学,包含口腔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常用检查法和口腔常见疾病(牙体牙髓疾病,牙周组织疾病)。

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及其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验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实例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拥有多媒体教室、五官实训室等教学场地。

考核评价:课程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两部分。教学评价由医院、同行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对临床眼耳鼻喉口腔科疾病的诊疗能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教学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成绩评定包含四部分:平时成绩占70%(作业、学习态度、纪律和职业素养养成);期末考试占30%。另设置增值性评价,根据进步情况奖励加分。

5.专业实践课程

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专业实践课程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毕业设计》穿插在第5、6学期进行,不单独计算课时。按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医药卫生大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南》要求,每人完成一份“常见疾病诊疗方案设计”,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毕业设计成绩为毕业成绩之一。《毕业实习》在第5-6学期进行,共40周,其中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36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周,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要求。

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见附表1

八、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在第5-6学期进行,共40周,其中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36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周,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要求。

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业课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不低于80%。

2.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临床医学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1+1+1”教学医院教师队伍)

从医疗机构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

配备黑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

根据课程设置,配备相关实验实训室,有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实训室非上学时间有计划的对学生开放。

1)形态学综合实验实训中心:以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原学实验教学为主体,配置解剖台、显微互动系统、人体解剖和胚胎标本与模型、组织病理切片、多媒体和虚拟仿真学习资源等。

2)人体生命科学馆:以正常人体与疾病、病原标本为主体,配置展牌、图片、数字图像库与科普知识等资源,辅助形态学课程学习。

3机能学综合实验实训中心:以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教学为主体,配置动物实验台、相应手术器械、心电图机和肺活量等生理指标测量设备、生物信号采集设备。

4临床技能实训中心:配置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涵盖执业助理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基本操作项目的标准化视频,按区域功能配置相应实训操作设备,可组合形成客观结构化的临床技能考核(OSCE)体系。包括:外科刷手室、模拟手术室、外科基本技能(切开、止血、清创、缝合、换药、拆线等)训练设备等;心肺、胸腹部体检模拟系统,胸穿、腹穿、腰穿和髂穿模拟人等内科及诊断学实训设备;妇科检查、骨盆测量、产科触诊和分娩机转等妇产科实训模型;儿童发育及营养测量设备;心肺复苏、外伤急救等模拟设备;静脉穿刺、胃管置入、导尿、吸氧、吸痰等基础护理实训设备。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室)配置与要求

序号

实验实训

基地(室)名称

占地面积、设备配备

(名称及台套数)

容量(一次性容纳人数)

1

人体解剖学实训室

870m2,抽风解剖24台,标本制作解剖台4台,解剖大体互动系统3套

400

2

显微互动实训室

640m2,显微互动系统180

300

3

人体生命科学馆

630m2,解剖标本560,病理标本350,病原标本110

100

4

机能学综合实验实训中心

640m2,机能互动系统36套,操作台96台

300

5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2800m2,诊断床90个,体格检查器械400套,穿刺模型45个,输氧操作训练设备16套,图文诊断电脑190套,外科手术基本操作器械80套

400

6

内科实训室

1000m2,模拟病房2间,仿真电子化病人58套,急救实训室2间,临床四维训练实训室4间

300

3.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1+1”教学医院配置及要求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包括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两类。

综合性医院实训、实习基地要符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颁布的有关文件要求,科室分类齐全医疗设备、教学设备和技能培训中心等能够满足临床教学需要,要有专门的临床教学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包括二级甲等及以上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等综合性医院。

附属医院和“1+1+1”教学医院应该能够承担在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临床见习和部分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在校生均住院床位大于0.5张。具备教室、学生自习室等专门的临床教学场所,满足临床实践教学需要的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有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训场所及相关设备。提供基本的住宿、餐饮等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险保障。

实习医院用于实习教学的床位数不低于接纳本专业实习生总数量的5倍;实习岗位应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感染科、五官科等科室的门诊和病房。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训、实习基地主要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符合相关建设规范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服务人口不少于3万人,基本科室设置完备,服务项目齐全,有实习教学管理人员和带教人员,实习岗位必须包括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实习带教人员(指导教师)应具有行业执业资格、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工作经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带教意识,经过相应的兼职教师培训,能按照实习计划(大纲)为实习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育职业素养、指导临床实践、评估实习效果、

4.信息化教学条件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凡选必审的原则,教材选用需经包括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成员组成的学校教材选用委员会审核后报学校党委审批。

教材优先选用“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临教结合创新型最新版本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选用国家统编教材。根据教学改革需求,可选用学校与医院及企业双元或多元合作开发的优质教材。不得以岗位培训教材取代专业课程教材。不得选用盗版、盗印教材。

教材选用实行备案制度,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涵盖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各学科、卫生法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等临床医学专业相关图书和一定数量的国内外专业期刊;有满足本专业师生需要的电子图书、期刊、在线文献检索等电子阅览资源和设备。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

以智慧职教为平台,国家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主体,涵盖本专业所有理论与实践技能课程。配备微课、教学音视频、教学课件、数字化案例中心、虚拟教学中心、虚拟实训平台、虚拟手术室、医学形态学数字化资源、临床思维训练系统素材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四)教学方法

教学要强化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技能操作与训练。理论教学采取课堂讲授、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发多媒体功能,运用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针对教学要求在临床一线拍摄录像等制作课件、教材光盘。实践教学可采用校内实训、现场观摩、临床见习、病例分析讨论、病例模拟等多种形式进行。要善于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使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应用。

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规律和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专业教学改革, 逐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五)学习评价

形成性评价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实行全过程考核,包含学习态度、作业、随堂抽查和职业素养养成;总结性评价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来确定,采用笔试、口试、答辩、论文、技能操作能力考核等形式或者多种形式联合。不同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不同,但评价过程必须公平、公开。

(六)质量管理

1.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与“1+1+1”教学医院的教学环节督导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成立专业教研组织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引进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全面客观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对专业进行诊断与改进。

十、毕业要求

(一)学生必须达到教学进程表所规定的必修与限选课程要求且成绩合格,修满173学分;

(二)完成毕业设计与答辩且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实习且考核合格。

十一附录

(一)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可参加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可参加全日制专升本教育。

(二)教学进程安排表   附表1

(三)素质拓展培养安排  见附表2

(四)职业考证安排       见附表3

(五)主要撰写人  姜海斌

(六)撰写时间  20214月


附表1: 2021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进程表

附表2  素质拓展培养安排

附表3  职业考证安排表

附表4 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委员会名单


附表1:         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进程表

专业代码:520101K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系统

代码

     


学期/周数/周学时数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

学期

第六

学期

20

20

20

20

20

20

公共基础课

公共必修

520101K2101

340001

军事理论

2

36

36

0





520101K2102

340002

军事技能

2

112

0

112

2W






520101K2103

340003

安全教育

2

32

24

8





520101K2104

040003

心理健康教育

2

32

32

0

1





520101K2106

330018

大学体育

6

108

8

100

2(3-15)

2(1-15)

2(1-18)

2(1-8)



520101K2107

300021

思想政治

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8

148

128

20

2.4

2(3-18)

2(1-16)

2(1-16)

2(1-16)



3000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

300012

形势与政策

520101K2108

180006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2

32

32

0

3



 2(1-16)




520101K2109

330001

大学英语

7

112

112

0

1试2

4(3-16)

4(1-14)





520101K2112

031005

劳动教育

1

16

0

16

4



公共选修课

520101K2110

192055

信息技术

4

64

6

58

2


4(1-16)





520101K2115

330041

大学语文

1

16

16

0

1

1(3-18)






520101K2111

031003

创业基础

2

32

32

0

2


2(1-16





520101K2113


选修课一

2

30

30

0

2







520101K2114


选修课二

2

30

30

0

3







小计

43

800

486

314


9

14

6

4



专业课

520101K2126

280001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8

128

74

54

1

8(3-18)






520101K2127

280005

生理学

4

64

41

22

1

43-18)






520101K2128

280006

生物化学

4

64

42

22

1

4(3-18)






520101K2129

28001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4

64

40

24

2


4(1-16)





520101K2130

28001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5

80

50

30

2


5(1-16)





520101K2131

280019

药理学

5

85

58

27

2


5(1-17)





520101K2132

180070

诊断学

9

144

86

58

3



8(1-18)




520101K2133

180126

外科学总论

3

48

24

24

3



4(1-12)




520101K2134

180128

预防医学(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

4

72

42

30

3



4(1-18)




520101K2135

180133

内科学(含神经精神病学)

8

150

120

30

4




10(1-15)



520101K2136

180127

外科学各论

5

84

54

30

4



4(13-18)

4(1-15)



520101K2137

180009

妇产科学

4

70

48

22

4




5(1-14)



520101K2138

180007

儿科学

4

70

50

20

4




5(1-14)



520101K2139

180125

中医学

3

48

38

10

2


3(1-18)





520101K2140

180005

传染病学

2

32

24

8

3



2(1-16)




520101K2141

180011

急救医学

2

42

12

30

4




31-14



520101K2142

280010

医学遗传学

1

16

10

6

1

1(3-18)






520101K2143

180130

全科医学导论

1

16

16

0

3



1(1-16)




520101K2144

180048

卫生法规

1

16

16

0

1

1(3-18






520101K2145

180123

医学人文

2

32

32

0

1

2(3-18






520101K2146

180132

皮肤性病学

2

32

28

4

3



2(1-16




520101K2147

180131

眼耳鼻喉口腔科学

2

32

26

6

3



2(1-16




专业实践课

520101K2148

031006

毕业设计

2




6







520101K2149

031001

毕业实习

45

800

0

800

6





201-40

小计

130

2189

932

1257


20

17

23

27



总学时合计

173

2989

1418

1571


29

31

29

31



说明:

1.查1试2——“查”表示考查、“试”表示考试;数字表示所在学期。

2.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线上学习、线下授课、讲座等形式开展。

3.劳动教育分4学期进行,每学期4学时,以线上学习、线下授课、劳动实践形式开展。

4.每学期教学周为20周,除实际授课周外,剩余周数为复习、考试周。

5.公共选修课由学院统一在第二、三学期开设,每个学生选修两门,其中一门必须为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

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20学时平均分配到前4个学期,以指导学生实践报告、谈心谈话及其他特色大型活动等形式完成,因此该门课程每学期教学总学时为37(32理论+5实践)。





附表2素质拓展培养安排

名称

培养目标

时间安排

专业入学教育

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医学生角色转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学习目标,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期

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调查、社区志愿者或医疗服务队等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调研、社会服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学期假期

毕业教育

教育毕业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医德医风

6学期



附表3职业考证安排表

考证项目

考证时间

等级

发证机关

备注

必考项目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每年6月份与12月份

A级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

学院普通话测试站定

二乙

湖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每年3月份与9月份

一级、二级

教育部考试中心




附表4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委员会名单


人员类别

姓名

备注

企业专家

潘道波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企业专家

卢和平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教科人员

李雪兰

教授

教科人员

姜海斌

副教授

教科人员

陈延

讲师

专业教师

聂景蓉

教授

专业教师

徐维

教授

专业教师

覃红艳

教授

专业教师

张艳平

教授

专业教师

佘金明

教授

学生

梁梅凤

毕业生

学生

周婷

毕业生

说明: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论证;组织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情况调研,在分析人才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基础上,根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返回列表页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常德市人民路4253号